正文

《无条件养育》第一章 有条件养育(7)

无条件养育 作者:(美)艾尔菲·科恩


至此,就这两种养育行为的不同之处总结如下:

有条件养育的后果

正如家长的养育行为可能会与某些长远目标发生矛盾一样,与有条件养育相关的某些养育技巧也会同人们的某些基本信仰发生摩擦。这两种矛盾都会帮助我们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所作所为。不过反对有条件养育还不仅限于其令人费解的某些价值观和理论之间的关系,一旦我们了解其在真实世界对孩子所造成的影响,恐怕就会更加对其嗤之以鼻。

约半个世纪前,心理学先驱卡尔·罗杰斯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家长的爱取决于孩子的行为时会产生哪些结果?”他解释道,作为这种“爱”的接受方,孩子会唾弃自己不受珍视的那部分,最终他们会认定自己只有以某种特定方式表现(思考、感觉)时才是有价值的。这从根本上说是导致神经机能病的途径,或者更糟。爱尔兰儿童健康署曾发表一篇世界范围内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文章,其中列举了儿童养育的十大“情感虐待(冷暴力)”模式,其中排在第二位的就是“有条件养育,即对孩子关心的程度以其行为或表现为条件”,第一位的是“对孩子的不断指责、挖苦、敌意或责怪”。

如果被问,大多数家长都会坚称其当然会无条件地爱孩子,尽管他们使用的养育技巧在我(及其他育儿专家)看来存在问题。有些家长甚至还会说,他们之所以惩罚孩子,正是因为他们爱孩子。在此我想绕回那个之前顺便提及的观点,相比我们对孩子有何感受,孩子如何经历这些感受以及如何看待我们对待他们的方式才更重要。儿童教育家提醒我们:教室的要素并不在于老师教授了什么,而在于学生学到了什么;家庭也是如此,重要的是孩子接收到了什么信息,而非我们认为我们在传递什么信息。

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研究不同的训导方式会对孩子造成哪些不同影响,但要找出如何认定和衡量每个家庭实际情况的办法并不容易。他们不可能随时观察到亲子互动的第一手资料(即便是影像),因此有些试验只能在实验室里完成,即单个家长和单个孩子被要求共同完成某项任务。有时家长会接受采访,或被要求需要填写调查问卷,以了解他们常用的养育方式。如果孩子年龄足够大,他们会被问及家长平时的表现;如果孩子已长大成人,还会被问及家长过去的表现。

上述方法也并不完美,并且方法的选择会影响着研究的结果。例如,如果孩子和家长被隔离询问,他们的描述会有很大出入。有趣的是,当为得到真相采取某种客观手段时,孩子眼中的家长行为被证明与家长自己的描述一样精确。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