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无条件养育》第一章 有条件养育(8)

无条件养育 作者:(美)艾尔菲·科恩


但关键问题并不在于孰是孰非,与感觉相关的问题通常也不会有标准答案;关键在于谁的视角与对孩子造成的不同后果相关联。以调查“有条件养育”手段之一的某项研究为例,家长承认使用过这种养育手段的孩子从外表来看并不比家长说他们没使用过的孩子更差;但如果以“孩子是否感觉到家长使用这种手段”为前提将孩子和家长进行隔离询问,其结果就完全不同了。一般来说,表示曾从家长那里感受到“有条件爱”的孩子,比那些表示不曾有此经历的孩子状态要差。有关此次研究的具体细节稍后作解释;这里我的重点只在于,我们认为自己做了什么(或发誓没做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对我们行为的感受及其对孩子产生的影响。

近几年针对有条件养育的调查研究呈上升趋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04年发表的一项调查结果。在这次研究中,调查对象是100余名大学生,每名学生需要回答他们的家长是否会倾向于凭借以下4种情况中的任意一种来给予自己爱:(1)儿时是否在学校受到奖励;(2)是否刻苦练习某个运动项目;(3)是否关心他人;(4)是否压制负面情绪,如恐惧。此外,学生还被问了其他一些问题,诸如他们是否真的倾向于表现到位(如曾经为达到家长的希望而隐藏自己的感受、为考试拼命学习,等等)以及与家长相处得怎么样。

使用有条件的爱似乎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制造家长渴望看到的结果。表现到位才能得到家长认可的儿童会更有可能习惯于这种特定方式——即使进入大学之后。但其必须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认为家长爱自己是有条件的学生更容易感到受排斥,导致他们更容易反感和讨厌他们的家长。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