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无条件养育》第二章 爱·给予和撤回(2)

无条件养育 作者:(美)艾尔菲·科恩


事实上,这个非常流行的训导技巧就是“撤回爱”的版本之一——至少是在违反孩子意愿强迫把他们送走时。当孩子感到生气或失望,家长让孩子选择——回房间或去其他好玩的地方,这种做法没什么不对。如果她选择花点时间独处,如果所有的选项(何时离开、去哪里、做什么、何时回来)都掌控在她自己手里,那么这就不是驱逐或惩罚,通常还可以说是有益的。我这里说的并不是这种情况,我的焦点在于“暂停”经常被家长用于向孩子下达宣判:单独监禁。

了解这种养育技巧的本质还可以看其名称的来源。“暂停”事实上是“暂停正面强化”的缩略语,后者起源于半个世纪以前,用于训练实验室动物。例如,心理学家斯金纳及其助手努力训练鸽子在闪光灯的影响下啄起某些特定的钥匙,他们安排了不同时段提供食物作为按照试验者意图行事的奖励;有时他们还会试图用减少喂食量的方法惩罚鸽子,或者甚至关掉实验室内的所有灯光,观察鸽子啄钥匙的行为是否会因此“消失”。这项实验还选择了其他动物作为实验对象。于是,斯金纳的同事于1958年发表论文,名为《暂停正面强化——黑猩猩与鸽子的行为控制》。

之后没几年,同类实验心理学杂志就开始刊登诸如以“暂停时段与压制儿童异常行为”为标题的论文,在这种特定研究中,那些受制于“暂停程序”的儿童被描述为“发育迟缓、符合收容条件的对象”。但很快,这种介入手段就被不加区分地予以采用,甚至就连对“像对待实验室动物那样对待儿童”的理念会感到震惊的育儿专家,也热衷于建议家长在孩子做错事时对其施以暂停。不久,它就变成了“青春期前儿童育儿专业著作中最常被推荐的训育手段”。

我们所讨论的这种技巧来源于“控制动物行为”的手段,这6个字足以引发我们的担心和质疑。当然最后两个字我们前面已经遇到过:我们的焦点应该限定在孩子的行为上吗?与所有惩罚和奖励手段一样,“暂停”也只是停留在行为的表面,这个词当初发明时就是仅用于以一种特殊方式迫使一个有机体行动(或停止行动)。

中间两个字“动物”提醒我们:原来发明“暂停”的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与其他生物物种没有区别。我们可以“发出”更为复杂的行为,包括说话,只是学习的天性被认为是共同的。我们当中不相信这个理念的人会质疑是否该让我们的孩子经受从训练鸟类和啮齿目动物发展而来的手段。

最后,本书旨在让大家质疑:我们应该以控制模式为基础来养育孩子吗?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