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无条件养育》第二章 爱·给予和撤回(3)

无条件养育 作者:(美)艾尔菲·科恩


即使其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没有令你不安,那就请重新审视“暂停正面强化”本身。家长通常不会在拿出贴纸或糖果的中间突然决定停止,那么孩子被施以“暂停”的到底是哪些“正面强化”呢?有时是他在做某件有趣的事时被迫停止,但也不仅限于此,即使是,我想实际情况也要复杂得多。当你将孩子赶走,无异于屏蔽了你的存在、关心和爱;或许你从没有这样想过,事实上,你还会坚称自己对孩子的爱不会因其行为不当而有所减少;但正如我们已经知道的,这里的重点是孩子是怎样看的。

撤回爱的后果

在后边一章中,我会详细阐述可以取代“暂停”的办法。但现在让我们回归细致分析“撤回爱”的整体概念。对于许多人来说,首先要问的是这种养育技巧是否有效。不过我要重申的是:这个问题远比看起来更复杂。我们必须质疑:“什么叫做有效?”——我们还必须要在孩子行为的暂时改变与其对孩子造成长期深远的负面影响之间作衡量。换句话说,我们需要高瞻远瞩,需要看清隐藏在可见行为之下的真实情况。记住,前一章提到的大学生调查已发现,有条件的爱可以成功改变孩子的行为方式,但代价也是惨重的。这一点也尤其适合于爱的撤回。

以下描述来自一位我们称为“李”的低龄儿童的家长:

以前发现李开始淘气时,我真的不必非要用剥夺特权的方式去威胁他,甚至不用提高自己的声音,我只需冷静地宣布我将离开房间,有时我必须要做的只是走到房间另一角,远离他,并且说我会等到他停止喊叫、抵抗或其他任性举动。大多数时候这一招都十分灵验,他会哀求我“不,不要!”然后立即安静下来,乖乖听我的话。起初我就此认为这种灵巧的处理方式就足够了,无需惩罚,就能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结果。但我却禁不住总是想起孩子眼中流露出的恐惧,我渐渐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对于李来说与惩罚无异——或许只是象征性的,但对于他来说仍十分可怕。

一项旨在研究撤回爱的效应的调查结果可以从根本上支持这位家长的结论:其有时看上去有效,但不意味着我们就应该采用。20世纪80年代初,两位来自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对1岁左右儿童母亲的养育行为进行了观察,发现“爱的撤回”——故意忽视孩子、强迫与孩子身体隔离——似乎一般都会与其他技巧结合使用;先抛开其他手法不说,无论其是解释还是掌掴,总之加入了“爱的撤回”,就会更容易让这些低龄儿童顺从母亲的意愿,至少是暂时顺从。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