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无条件养育》第二章 爱·给予和撤回(6)

无条件养育 作者:(美)艾尔菲·科恩


这里用一点文化背景作解释会更恰当。人们普遍认为,在工作单位、学校和家庭,强势群体压迫弱势群体的手段不外乎两种:要么惩罚不服从、要么奖励服从。“奖励”可以是薪水、特权、一颗小星星、一块糖果、一张贴纸或一枚刻有“斐陶斐荣誉学会”(成立于1776年,由一群极富进取心的大学生组织而成,是全美第一个以希腊文字为名的学会。现在这个学会致力于培养与认可在文科与科学方面有优异表现的学生。——译者)字样的优质钥匙。但也可以是“表扬”。因此,为了理解对孩子说一句“做得好!”存在哪些意义,你就必须从整体上理解什么是“胡萝卜加大棒政策”(运用奖励和惩罚两种手段以诱发人们所要求的行为。其来源于一则古老的故事:“要使驴子前进”就在它前面放一个胡萝卜或者用一根棒子在后面赶它。——译者)。

首先要理解的是,“奖励”对于提高人们的工作或学习质量毫无效应。大量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被提供“奖励”后会更不容易完成、或出色完成任务。事实上,最先发现这一结果的科学家们颇感意外,他们本以为对高成就施以某种形式的刺激会激发人们想要做得更好,但发现结果却恰恰相反。例如有研究已反复证明,如果不用A作为奖励,所有同等条件的学生都会倾向于更好地学习,也就是说,在体现学生学习成绩的教室,可以不用任何字母或数字对成绩进行分级。

但如果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孩子的行为和价值观而非学习成绩,又会怎样呢?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奖励(以及惩罚)通常可以成功地买来暂时的顺从。如果我给你1000美元让你立刻脱下鞋子,你会乐意照做,然后我可以得意洋洋地宣称“奖励有效”。但和惩罚一样,奖励永远都不会帮助某人对某项任务或行为产生责任感,一旦没有报酬,就失去了做这件事的理由。

事实上,大量调查试验均已证明,奖励不仅不起作用,通常还会起到反作用。例如,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奖励把某事做好的孩子,往往不会认为自己出色。相反,他们会倾向于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奖励。那么,当不再有东西奖励时,他们就会比没有得到奖励的孩子更不愿帮助他人。毕竟,他们已经学会了帮助他人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奖励。

简而言之,为了让孩子乖乖听话就给孩子相当于一块小狗饼干的做法几乎总会引火烧身,但这并非因为我们给错了饼干或给的不是时候,而是用奖励(或惩罚)来改变他人的整个理念存在问题。对于家长来说,认定这些问题到底是什么并非易事,因而我经常听到人们抱怨“总感觉奖励不对劲,但又不知道到底哪里不对劲”。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