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无条件养育》第三章 过度管制(4)

无条件养育 作者:(美)艾尔菲·科恩


什么样的孩子最听话

让我们先不提那些雄心勃勃的养育目标,只将重点放在怎样才能让孩子听我们的话上。如果我们关心的只是此时此刻我们站在一边儿,让他们按照我们的要求立刻做某事或不做某事,那就不得不承认有时使用权力胁迫他们——如威胁、惩罚或大声斥责——的确会达到目的。但这只是有时而已。总的来说,家长不依赖强势、与家长关系温暖且牢固的孩子会更加听话,他们的家长尊重他们,尽量不控制他们,对他们的质疑也会给予明确的解释和说明。

研究人员在一次旨在区分两种不同类型家长的研究中发现,善解人意、宽容温厚、亲和力强、控制欲望弱的家长要比自认为“有权对孩子为所欲为、强加意愿给孩子、制定各种标准、不顾孩子需要和意愿粗暴干涉孩子行为”的家长,更容易拥有一个心甘情愿听话的幼龄童。①

在第二次研究中,那些表现得更乐于听从大人某项具体要求的2岁儿童,其家长往往“十分清楚自己要孩子做什么,但除了能够倾听孩子的反对意见之外,他们还会适当调整自己的方式,向孩子传递一种对其自主权和个性的尊重”。

第三项调查的“风险”要更大一点,因为将调查对象锁定在被指认为过于叛逆的学龄前儿童,其中一些儿童的母亲被要求与孩子像往常一样玩耍,有些则被要求“将游戏的选择权交给孩子,让孩子控制与母亲互动的类型和规则”,同时这些母亲必须要压制自己“指挥、批评或表扬”的冲动。(注意,表扬也被研究人员包括在管制手段之内。)玩耍时间结束时,母亲们应试验要求对孩子发出一系列指令,要求孩子必须收好所有玩具。结果发现:母亲更少给予管制的孩子,也就是更能决定游戏方式的孩子,会更容易听从母亲的指示。

同样引人注目的是,当我们观察孩子在大人离开房间后的行为时,就会进一步明确传统的、以控制为基础的养育模式的问题所在。一位研究人员想知道,到底哪些学步儿会听从于某个肯定性要求(清理玩具),尤其是一旦被单独留在房间里,哪些孩子还会听从某个否定性要求(不要玩儿某些玩具)。这两个疑问得到了相同的答案:那些从母亲那里得到支持、温暖且母亲更能避免使用外力控制的孩子会更守规矩。

这样的证据数不胜数。曾有两位心理学家针对什么能催生孩子全心全意、“坚定忠诚”的顺从,而非勉为其难、“见风使舵”的顺从展开调查。而另两位调查人员想知道,是什么导致孩子会听从除母亲或父亲以外的成年人的指示。两次研究结果显示,家长给予尊重和支持的孩子要比家长强调控制手段的孩子做得更好。

唯命是从、高压政策的养育技巧效果差的原因之一在于,归根结底我们控制不了孩子——至少在至关重要的事情上。我们很难做到让孩子吃这个、不吃那个,在这里尿尿、不在那里尿尿,更无法强迫孩子睡觉、不哭、听话或尊重我们。这些恰恰是家长最费神费力的事,因为他们此时会遭遇一种人类互相胁迫的内在极限。尤其是对于新生儿,其次是青春期儿童,这种控制的目标最终被证明只是一个幻影。①不过可悲的是,这并没有阻止我们去寻找更新、更狡猾、更有力的办法去强迫孩子服从,如果这些手段再不管用,我们通常就会借此以为我们需要的是……更多同样的办法。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