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无条件养育》第三章 过度管制(3)

无条件养育 作者:(美)艾尔菲·科恩


有些家长的干预行为出自一种惯性,对孩子大喊“不要跑”,即使孩子的奔跑不会伤害到人或物。有些家长的行为仿佛是在提醒孩子的弱势,宣示谁才是他的老板。(“因为我是你妈,所以……”“在我的家,就听我的!”)有些家长会试图用武力控制孩子,有些则更喜欢引起孩子内疚(“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太让我伤心了……”)。还有些家长不断叨唠孩子,发出恒定的重复提醒和批评的嗡嗡声。而有些家长则对孩子的行为没有表现出任何反对,却莫名其妙地突然爆发,好像孩子踩到了隐形的导火索——多半是家长自己的情绪问题,而非孩子的行为——然后家长就会突然变得暴躁狂怒、令人恐怖地强迫孩子。

显然,不是所有家长都会这样做,有的家长就从来不会这样。研究结果显示,育儿信仰和行为会倾向于随家长文化、等级、种族、所承受的压力及其他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别。研究人员还确信,大多数家长整体上不会采用单一的养育模式,针对孩子不同的错误行为,他们会倾向于不同的反应。

不过或许更加有趣的问题是,家长如何认定哪些属于“错误行为”。在你我眼里纯属无害的行为,在有些人眼里则不能容忍——因此他们对孩子横加打击。①这或许就是所谓的“专制型养育模式”,这些家长更偏向于严格和苛求,不喜欢接纳和鼓励,很少为自己制定的规则做解释或辩护,不仅希望得到绝对服从,为达目的不惜随意使用惩罚,还会认为孩子对专制的服从要比独立思考或表达其意愿更重要。他们坚称孩子需要被严密监视,规则一旦被打破——恰恰证明了他们对孩子本性的阴暗揣测——专制家长就会认定这是孩子故意所为,不管其年龄大小,要求此刻必须为其行为负责。

令人不安的是,这种“对家长的指令俯首帖耳以及……家长对不能接受的儿童早期冲动进行压制”的倾向曾在二战后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出现,该项研究旨在探究法西斯主义心理基础,尤其是那些长大后痛恨某些人类群体并对权力极度迷恋的个体的童年经历。

当然,这只代表了家长管制范畴的极端情况。听到这样描述的家长一定会说:“好吧,显然不是在说我。我不是专制家长,也不会在游乐场因为孩子玩儿得高兴而对他咆哮。”可几乎所有人都曾经有过“过度管制”的冲动,至少是个别情况下曾经有过。有些家长这样做是因为确信孩子必须学会听话(毕竟成人要比孩子懂得多,不是吗?),有些则属于控制型个性,并习惯于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还有些家长会偶然抓狂,尤其是在面对孩子的反抗时。许多家长确实很关注孩子的健康和幸福,却从未想过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可能已经构成了过度的、适得其反的管制。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评论和检阅这些有害的养育技巧很容易,看着别人使用更多的控制手段,我们会不疼不痒地说:“至少我不会那样做。”然而真正的挑战却在于:反思我们一直信以为真的事,并质疑其是否真正符合孩子的需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