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无条件养育》第三章 过度管制(2)

无条件养育 作者:(美)艾尔菲·科恩


不过,即使我们愿意全部体谅,愿意考虑种种限制和条件,但一个普遍现象依然存在:相应每一个被允许在公共场合疯跑的孩子,都有几百个孩子被不必要的管制和约束,承受家长的吼叫、威胁和欺辱,孩子的要求一贯被忽视,疑问得不到解答,孩子已经习惯于自己的请求被自动拒绝,胆敢问一下理由,回答则是“因为我这么说”。

你可以不相信我,下一次去游乐场、购物商场或生日聚会时,假装你是个人类学家,观察一下正在发生着什么。你不会看到从没见过的现象,但也许会注意到之前从未留心过的细节,从中可能会得出一些结论。不过要小心:对周围的人和事增加敏感度不一定令人愉快,过于细致的观察会让逛公园变得不那么轻松。一位来自加利福尼亚的母亲在给我的信中这样写道:你最近有没有去过食品店?这里变得越来越令人痛苦。“看着”家长们对孩子施用行贿、羞辱、惩罚、奖励,总之是虐待的手段,令我几乎无法承受。我那可爱的心理屏蔽怎么不起作用了?……一句句诸如“如果你不安静下来,我就再也不带你来这了!”和“宝贝只要你不哭,我们就给你买冰激凌!”这样的话几乎令我窒息。我以前是怎样充耳不闻这些话的呢?

回想前两章提到的不同的“有条件养育”技巧,其有害的原因之一就是令孩子感受到被控制。从另一个角度看,当我们用惩罚、奖励和其他策略去操控孩子的行为时,他们会逐渐感觉到只有顺从我们的要求时才会得到爱。因此,“有条件养育”就是实施控制的后果,即使我们本意并非在于控制;相反,控制也有助于解释“有条件养育”的破坏性影响。

不过,过度管制本身就是问题,因此这个话题独立成章。它不限于任何特定的训导技巧,不仅仅局限于“暂停”、星星奖励表、打屁股、夸孩子“做得好”,或是特权的诱惑、特权的掠夺等等。如果我们不能抓住一个基本真相:即当今社会中,养育模式的最大问题并不在于纵容,而是对纵容的恐惧,那么用一种模式去代替另外一种模式也不会起到多大作用。我们过于担心会溺爱孩子,最终往往沦为过度管制孩子。

确实有些孩子被溺爱,有些孩子被忽视,但我们一直疏于讨论的问题是“微观式管理”孩子的手段在泛滥,仿佛孩子完全沦为我们的附属品。因此,一个关键问题是我们如何在避免过度管制的前提下给予孩子引导和限制(二者并重),这个问题我稍后会重做阐述。不过我们首先必须要弄清楚过度管制的实际程度,以及它为何是我们需要抵制的诱惑。

许多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表明他们缺乏对孩子的需要和喜好的尊重——事实上,就是缺乏对孩子的尊重。许多家长的行为,表示他们认为孩子就不应该得到成人般的尊重。多年前,心理学家海言姆?吉诺特曾邀请我们思考自己面对孩子某次不小心落下什么东西时的态度,将其与我们对待习惯性丢三落四的朋友忘记某样东西时的态度做对比。恐怕几乎没有人会像对待孩子那样用严厉斥责的方式去对待朋友:“你到底是怎么回事?告诉你多少次离开时要带好自己的东西?你是不是觉得我没事儿可干就闲等着给你收拾啊?”等等。而对待朋友,我们却可能只会简单地说:“这是你的伞,别忘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