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无条件养育》第三章 过度管制(1)

无条件养育 作者:(美)艾尔菲·科恩


前几天的一个下午,妻子带孩子从公园回来,刚进门,她就摇头抱怨:“我真无法理解有些家长对孩子的说话方式,太有辱人格和充满敌意了。她们干吗要孩子呀?”我也不止一次有过这样的想法,于是我决定开始记录外出时的所见所闻。没几天,我的本子上就写满了这样的“趣事”:

·在公共图书馆儿童区,一个幼龄儿童被狠狠训斥,原因是她把玩具熊扔出手,尽管当时周围没有人。

·超市里,一个小孩央求妈妈给他买一块曲奇饼干。他发现另一个小男孩正在吃,于是指给妈妈看,可妈妈对他说:“哦,那大概是因为他在家里自己用便壶。”

·游乐场,一个兴奋的小男孩尖叫着从秋千上跳下来,他的妈妈立即制止:“不许像傻瓜一样大叫!今天不许再玩儿秋千!再叫就让你蹲‘暂停’去!”

·在儿童博物馆,洗手台旁的一位母亲试图阻止小儿子的各种举动,并骗他说他的行为都是博物馆禁止的,例如“指示牌上写着不许玩水”。可当儿子问为何不能这样做时,她的回答是“就这么规定的”。

没多久我便放弃了这种记录。因为这些事件不仅数量巨大,内容也彼此雷同,记录起来难免重复,更不用说我会因此感到压抑。我们不止一次在游乐场看到有些家长突然宣布“该走了”,有时甚至还会强行抓起孩子的胳膊将其拖走。(如果孩子大哭,通常会归因于他感觉“累了”。)我看到有些家长不知不觉地模仿威吓士兵的军官,鼻子逼近孩子的鼻子,手指在孩子脸前晃来晃去,大声咆哮。餐馆里的家长们也经常大惊小怪——纠正孩子的举止、训斥孩子的坐姿、评论孩子的食谱(和食量),总是把晚餐时间变成孩子最想逃避的折磨。(难怪许多孩子在晚餐时间总是不觉得饿,可过后却来了食欲。)

我承认在没有孩子之前自己也是很爱指手画脚的。亲手推过婴儿车之前,你着实理解不了这么个小东西怎么就能左右你的行为、消耗你的耐心。(当然你也想象不到孩子带给你的快乐有多么至高无上。)当我对某个家长的行为皱眉头时,我努力让自己记住这种养育的艰辛,提醒自己看到的不过是几分钟内的表面现象,我并不了解每个家庭的历史背景——这个家长今天清晨可能遭遇了什么,在我碰巧看到之前这个孩子又曾经做了什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