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无条件养育》第二章 爱·给予和撤回(14)

无条件养育 作者:(美)艾尔菲·科恩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齐和理查德·瑞安十分重视这一点区别,他们确认即使是“自我评价”接近于无条件的人也“可能会在成功时感到高兴,失败时感到失望;但他们的价值感并不会因为这些成绩而有所起伏,因此在他们取得成功时不会自我膨胀、自觉高人一等,失败时也不会感觉绝望抑郁、一文不值”。

当一个人把自己的价值感建立在是否迎合自己或他人的期望时,最开始的后果就是自我评价的剧烈起伏。一项全新研究结果显示:有条件的自我评价导致大学生“将饮酒作为赢得社会认可、避免被社会拒绝的手段”;其他研究发现有条件的自我评价导致焦虑、敌意和自我防卫。当自我评价遭到威胁时,而且这种威胁会时常发生,人们会变得暴躁。或者他们陷入抑郁,用自我毁灭的行为来寻求慰藉。如果他们只是在自己外表好看时才会自我感觉良好的话,那么他们还极有可能因减肥患上饮食失调症。

相比之下,被某些人奚落嘲弄的无条件自我评价,变成了人生中应该被争取的最佳目标。一般来说,不将自己的价值感建立在成绩之上的人,会更倾向于将失败看做是短暂的挫折和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不太容易陷入焦虑或绝望。还有,他们几乎从不关心“自我评价”这件事!花时间评估自己有多好,或者故意试着去自我感觉良好,不仅会影响工作,同时也是一个不良迹象,标志着你还存在其他问题——具体点说,它表明你的自我价值感极其脆弱且附加条件。“自我评价的悖论——如果你需要它,说明你缺乏;如果你拥有它,就不需要它。”

那么,是什么导致人们陷入有条件自我评价的悲惨境地呢?在哪些情况下人们会冒出“只有……才会对自己感到满意”这样的念头?一个可能的起因就是竞争:将某人置于你死我活或冠军只能有一个的情境下,这是腐蚀人们自我价值感的最佳途径,教会人们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道理。另一个催生有条件自我评价的因素则是家长“过度管制”的养育模式,这我将在下一章中作具体阐述。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有条件自我评价似乎起源于他人的有条件评价。问题又回到了原点:如果孩子感觉只有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才会得到家长的爱——“爱的撤回”和“正面强化”技巧都会唤醒孩子的这种感觉——那么他们很难接纳自己,其他一切都由此走下坡路。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