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无条件养育》第二章 爱·给予和撤回(13)

无条件养育 作者:(美)艾尔菲·科恩


有关“自我评价”的争议

“爱的撤回”与“正面强化”会给孩子造成一系列令人担忧的后果:感觉无助、不愿帮助他人、(长大后)害怕被抛弃的恐惧感会转化成对家长的怨恨感。不过贯穿本章和前章所总结的研究结果的一个后果,是受制于“有条件养育”的人如何看待他们自己。

“自我评价”(self-esteem)作为常用术语在过去几十年十分流行。在本章结束以前,我想花点笔墨剖析一下这个概念,因为它与“有条件养育”的理念关系密切。一些心理学专家、教育学专家,尤其是那些与“心理自助运动”有关的专业人士似乎都认为,自我评价高是好的,反之则是不好的。通过提高人的自我评价,我们会自动引发一系列有益的结果:学业成就、建设性的人生抉择等等。而另一方面,“自我评价”又已经变成社会保守人士眼中规避风险的避雷针,是他们看到的一切社会阴影(尤其是学校弊端)的缩写。

我个人观点是这两种理论都存在问题。我在对过去几年的调查结果进行广泛研究之后发现:较高的自我评价并不一定总伴随好的结果,即使有,也并不意味着那就是导致较好结果出现的原因。对此,我也稍感惊讶。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就进入了“反自我评价”的阵营,因为后者全盘鄙视自我评价这个概念。当中一些人持此种观点,是因为他们认为如果孩子内心对自己基本满意,就会失去取得成就的动机;如果他们将焦点放在自己的价值,而非自己的行为上,那么很可能不会付出太多努力。你必须对自己心存不满才会学习或工作,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嘛。

这种理论存在几个错误前提,我将在第五章作详细阐述。不过现在我想让大家注意的是:尽管这些评论家声称高度自我评价毫无益处,其核心论点在于自我评价就是个坏东西,不管其结果如何。对于他们来说,最令人生厌的字眼是“感觉良好”,表明他们相信“对自己感到愉悦”本身就是可疑的。他们的辩词背后隐藏的是害怕孩子未经努力争取就获得了满足的权利。这让我们偏离佐证的世界,(从后门)进入道德要旨的国度,此处充满清教徒的狂热,认为人不流汗就不应该得到食物;不取得某种有形的成绩,孩子就不能对自己感觉良好。

换句话说,这些保守人士攻击的重点其实是无条件的自我评价。但研究人员正逐渐意识到,无条件的自我评价恰对预测人生质量至关重要。如果我们想了解某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关键问题或许并不是他拥有多少自我评价,而是要看这份自我评价随其生活变化的起伏程度有多大,例如:他的人生是否成功?其他人如何看待他?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于自我评价太低(“我对自己感觉很不好”),而是自我评价被附加了太多的条件(“我只有在……时才对自己满意”)。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