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无条件养育》第三章 过度管制(10)

无条件养育 作者:(美)艾尔菲·科恩


格罗尼克创作的《专制家长的心理特点》一书内容实用、风格简练,书中在对大量研究结果进行总结之后证明:“专制型养育导致孩子较低的内在动机、较差的价值观和道德感内化、较弱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较差的自我感觉,更不必说“对亲子关系造成的有害影响”。她补充道:“这些因素不仅关系着孩子的成长和幸福,还关乎着他们能否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顺利转化为快乐、称职的成年人。”她在对相关数据进行反复研究后强调,尽管孩子在不同年龄有不同需要,但无论哪个年龄段,过度管制都会造成破坏性影响。虽然养育模式的确会随种族、阶层和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但过度管制的负面影响似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当然,“过度”和“过多”这样的字眼会引发人们质疑有没有理想的控制程度。我的回答是,弄清“什么行为有利于孩子”应该是一个质量探究,而非数量。我们如何定义“控制”,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寻找取代它的养育办法,而非仅仅削弱控制。比如,孩子的生活需要秩序——有些孩子需要的比别人多——但这并不等同于他们需要中度的控制。①如何才能参透其中的差别?这里的确存在一些灰色地带,但一般来说,合理的秩序应以一种灵活的方式、不附带不必要的约束、在必须时给予孩子,并且尽可能让孩子参与其中。这样做的结果给孩子的感觉与使用强制或强加意愿完全不同,后者通常被定义为控制。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参与并清楚孩子的生活细节。本书任何内容都不应该被曲解为赞同家长袖手旁观放任自流。可以说我们的任务是“掌管”,即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提供指导、设定界限,但并非“掌控”,即苛求绝对服从、依赖于压迫或无休止的规范。事实上,我们需要“掌管”帮助孩子获得“掌控”自己人生的能力,虽然这听上去有些自相矛盾。我们的目标是授权,不是归顺;我们的方法是尊重,不是强迫。

即使有一天我们不得不使用一般意义上的控制,玄机在于如何避免做过头。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一种从根本上与控制不同的养育模式,而不是试图去寻找一种介于“过度管制”和“放任自流”之间的中庸之道。在第九章,我将提供一些建议,告诉家长我们到底该怎样做。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