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网络新新词典》网络诸客

网络新新词典 作者:风君


8 网络诸客

【黑客】

词义:对某个计算机网络技术群体的通称,原指热衷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水平高超、善于发现程序漏洞并以此获得成就感的电脑专家人士,后逐渐演变为指代利用网络及系统漏洞进行恶作剧或攻击破坏乃至窃取机密资料的人士。

考源:“黑客”一词来源于其英语“Hacker”的音译。据说最初用来指称麻省理工学院中一派好奇心强、不喜欢循规蹈矩的学生。随着计算机首先在校园中的出现,这个词便成为对计算机技术极为热衷,并精通编程语言,可以在网络世界穿梭自如的技术群体。这个时期,“黑客”一词尚属褒义,有“电脑达人”的含义。但后来就趋向贬义,成了利用系统漏洞进行恶作剧乃至恶意攻击的群体的称谓。虽然之后电脑界有不少人为“黑客”辩护,认为恶意进行网络破坏和信息窃取的人士实为“骇客”(Cracker),公众及媒体是混淆了这两者。并认为“黑客”是建设性的,而“骇客”才是破坏性的。不过,在公众眼里,这两种称谓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

辨析:对于“黑客”一词含义的演变,颇耐人寻味,也令那些自诩技术高超、以“黑客”自居的高手们颇为无奈。他们或是认为“骇客”的行为玷污了“黑客”,或是认为这是公众混淆了两个概念,体现了大众的无知,甚至认为是“Hacker”和“Cracker”这两个读音相近的词语造成了混乱。然而,事实却并非仅仅是“混淆”这么简单,即使“黑客”和“骇客”真如辩护者所说的有区别,但不容否认的是两者均是精通电脑技术的人,或者说,要成为“骇客”,首先必须是“黑客”。至于用自己的技术来为善还是为恶,只不过是一念之差,取决于当事人的自我道德约束而已。而对于公众来说,只要掌握了加害的手段,即使并不进行加害,也依旧是畏惧的对象。至于主观的意愿,根本无从判断。所以,并不是“黑客”和“骇客”的词语相近才造成了混淆,对于普通公众,本来就将这两者视为一体,甚至词语的接近本身就反映了这种一体化的认知。而“黑客”这个译法本身,就足以反映出人们有意无意对这类群体的定性和看法了。

雷同词:骇客

【红客】

词义:特指中国的一群以爱国和正义为口号、当中国在国际上遭遇政治纠纷或遭遇来自他国的黑客攻击时,主张以同样的手段进行还击以维护国家尊严的“黑客”。

考源:“红客”最早出现于1999年。当年5月8日,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激起国内诸多爱国主义人士的激愤。一些中国黑客为宣泄情感,攻击了美国多个政府部门的网页,在其主页上悬挂中国国旗,并致使白宫网页停止运行三天,可算是第一次有组织的“红客”行为。而这一团体正式形成,是在2001年发生中美撞机事件之后。在4月1日撞机发生后,两国民间黑客已经开始频繁出击,攻击对方网站。美国黑客组织Poison box多次袭击中国网站,针对这种情况,中国黑客为显示自己的爱国之心,改称自己为“红客”,并组成“红客联盟”,在5月份对美国的多个政府、军事及商业网站进行了回击,以展示“中国不可欺负”,这就是著名的“中美黑客大战”。而在这场互联网上的战争中,担任中方主力的“红客”也作为一个新名词而被两国媒体广泛报道,引起关注。

辨析:“红客”认为自己和“黑客”的最大不同就是“爱国精神”。红客自称“遇事而出,凡是与中国过意不去的,我们就下山;凡是要损害中华民族利益的,我们将出动”。因此,他们才会用红色这种在中国代表正义、进步,力量乃至“爱国之心”的颜色作为自己的名称。然而,如果揭开其大义名分,我们不难发现,“红客”的所作所为与黑客并没有什么不同,一样是攻击网站。只是其所攻击扰乱的,并非本国的网站,而是所谓“敌对”国家的网站。这种本质上不脱“以牙还牙”的行为,即使披上一层红色,黑客也依旧是黑客,这一点没有改变。

相关词:黑客

【闪客】

词义:网络新文化族群,指乐于制作“Flash动画”并在网络上进行发布和传播的群体。

考源:“闪客”一词源自其所制作动画所用的的“Flash MX”软件。这个软件是由Macromedia公司所推出(后被Adobe收购)的一个二维矢量动画制作工具软件。相对专业动画制作过程,通过Flash制作动画短片操作简单、门槛较低、影片占用空间低,又能和网页实现很好融合,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快速窜红,成为许多网民用以表达自己的工具。1999年,著名Flash动画制作人“边城浪子”开办“闪客帝国”网站,首次创出“闪客”一词,结合了“Flash”的中文含义(闪烁、闪光)和“黑客”的构词方式而成。从此,闪客一词逐渐流行,成为热衷于制作Flash动画群体的代称。

辨析:相比传统动画制作方式,Flash不需太多专业技术,只要一台电脑,个人也可完成动画短片的制作。因此,其成为了草根网民们表达感情、恶搞经典、调侃搞笑乃至解构“主流”的一种利器。一段幽默短片、一首歌曲MTV,经过“闪客”的巧思加工,往往便具有不同一般的魅力。加之Flash格式短小而易于传播,本身又与互联网时代“超文本”“多媒体”的精神吻合,因此甫一出现便蔚然成风。而随着制作者水平的逐渐成熟提高,诸如“爆笑三国”等经典Flash作品也开始出现,于是“闪客”作为网络时代新兴次文化族群登上舞台及其队伍的不断壮大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不过,Flash动画毕竟有其表现局限,想要靠其取代传统动画制作,乃至提高中国动画整体水平,恐怕并不现实。

【换客】

词义:教育部公布的2006年度171个汉语新词之一,指利用网络这一强大的信息发布和资源共享平台,热衷于“以物易物”,即用自己闲置或不想要的物品和别人换取对自己有用或有兴趣物品的群体。

考源:“换客”的核心理念就是“物品交换”。这种早在货币出现流行的交易形式,如今借助网络的力量而以一种时尚新潮的姿态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闲置物品自然也有所增加。这些物品扔了可惜,放着又占地积灰,不如和别人交换对自己有用的物品。这种“需求决定价值”的观点一直存在,并以旧货跳蚤市场等形式表现。而互联网的出现,给这种交换充当了强有力的中介,即使身处不同城市、平日生活并无交集的人们也可以彼此达成交换。这些都给“换客”的产生提供了丰富土壤。在国外,“换客”文化早已有之。加拿大一男子“别针换别墅”的故事更是为人津津乐道。在国内,尤其是经济发达,网络普及的沿海地区,“换客”风潮也已经蔚为壮观,成为城市白领阶层的又一种时尚潮流。

辨析:“换客”之所以能够流行,一方面是人们处理闲置物品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通过这种行为可以建立一种交流网络,并从中得到“废物利用”、“以物易物”的乐趣和成就感。对“换客”来说,物品的价格多少并不是首要考虑的,物品对自己是否有用才是。因此,即使旁人看来明显不划算,当事人依旧乐此不疲。从大的方面讲,“换客”的行为提高了物资利用率,减少了浪费和闲置,也是值得提倡的。当然,“换客”产生的前提是物品的富余,不可能代替货币交易,只是作为一种颇有乐趣的补充形式而存在。“别针换别墅(其实是一年使用权)”固然令人向往,但恐怕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份时间精力去完成一次次的交换。而交换的便利性、邮寄费用、双方价值尺度的区别等也是“换客”在体验乐趣的同时所要面对的问题。

【晒客】

词义:教育部公布的2006年度171个汉语新词之一,也称“晒一族”,指热衷于通过文字或图片方式,将自己的购物经历、兴趣爱好,心爱之物乃至生活场景等诸多内容公开展示到网络上供他人分享、品评及交流的一个群体。

考源:“晒客”一词中的“晒”,来自英文中的“Share”(分享),指将自己的个人信息分享给互联网上的广大网民。同时,“晒”在中文中有“暴光,公开”之意,也是对这种行为很贴切的意译。在网络这个四通八达的“公共场所”中,“晒客”获得了最大用武之地。从一开始的“晒工资”、“晒月光(即每月花销)”,发展到“晒育儿经”、“晒收藏”、“晒购物”,在到往后的“晒心情”、“晒情感”、“晒隐私”,“晒客”们拿出来晒的东西越来越多元化,让人目不暇接。而“晒客”的队伍也在期间不断壮大,成为网络上一类相当吸引眼球的团体,并培养出与之相对的“看客”群体,成为各大论坛的一道流行风景。

辨析:“晒客”是展示欲在网络时代的集中体现。而且,由于网络上用户的非公开性和虚拟性,使得网民在“晒”的时候没有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后顾之忧,从而就更加无所顾忌。不仅个人生活中的种种经历可以拿来分享,连感情问题,私人隐私也要分享。有人认为“晒客”的行为就是“显摆”,但除去炫耀和显摆外,晒客还从这种行为中获得许多满足,比如诉苦、交流、寻求安慰,化解压力等。在网络上,人们即使知道了你的经历,也并不会知道你的具体身份,因此无论是想要炫耀自我、展示成就的;还是叹苦经、求关注的,都可以大胆一晒。“晒客”的行为就个人来说是一种展示生活中不便向身边人展示的情绪,并通过分享来舒缓和宣泄压力,寻求安慰帮助,并获得心理满足感的手段,有其人际交流上的积极意义。但是,过于沉迷于“晒”的行为不能自拔,甚至连隐私和恋情都不惜曝光,也是一种略带病态的行为。这说明当事人过于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观感,以至于非得从他人的认同乃至不认同中才能确立自我。因此,晒客也是通过“晒自己”来寻找一个关注群体,找到归属感以逃避生活中孤独感的方式。如果因为在网上找到了宣泄途径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加不能建立正常交际关系,其结果将是适得其反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