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怎么对付贴壳的鸡蛋?(3)

再冷门的问题也有最热闹的答案 作者:科学松鼠会和它的朋友们


早在1959年,一名叫Swanson的研究者就写了一篇题为《新鲜煮蛋与壳经处理煮蛋二者剥壳问题之观察》,里面十分精确地提出,只要蛋清的pH值低于8.7则蛋壳难剥,高于此值时蛋壳好剥。他同时也提到,一般只要把新鲜鸡蛋在15摄氏度下放置48小时,pH值即可升到8.7以上。如果特别着急,那么在密闭容器里用氨水蒸气熏蛋10分钟也能使蛋清迅速达到这个pH值。

在Swanson之后,1961年Meehan等人,1964年Reinke等人也研究了这个问题,得出的“易剥蛋清pH值”也大致都在就8.7~8.9。他们还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易剥蛋的鸡蛋膜结构都显得较为致密,难剥蛋的鸡蛋膜则结构相对疏松。

此外,鸡蛋在贮藏过程中也会通过多孔的蛋壳逐渐散失一部分水分。因此同样大小的新鲜鸡蛋总是比较重一点。当放在水里时,最新鲜的鸡蛋都会下沉,而老鸡蛋有时会悬浮起

来。水分散失直接造成了鸡蛋内容物体积变小,这就给蛋清与壳之间那个气室扩展了空间,并且在内外膜间形成了微小的缝隙——这自然也有助于我们剥鸡蛋。

综上所述,假如我们用某种方法封闭蛋壳上的小孔使得二氧化碳和水分都难以散失,这就意味着较低的蛋清pH值以及较多的鸡蛋内容物。换言之,我们可以人为地制造出一枚难剥的鸡蛋。

还真有人做了这个实验。1963年,Hard等人就用食用油以及硅润滑油涂在鸡蛋壳上,过了一段时间再去煮。他们证实了这种做法使得鸡蛋变得难剥多了— —剥一个未经处理的蛋花费时大约是11秒,而剥一个曾经涂油的鸡蛋则要花费21~22秒。

网上曾有人建议干脆以后超市开辟一个专区——“不那么新鲜的最适合做煮蛋绝不黏壳的鸡蛋区”,不过连提议者自己也怀疑,这一区的鸡蛋很可能最后会卖不出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