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东征过青阳,武林横大江(1)

苏轼门人:晁补之传 作者:潘守皎


——人生初途的幸运邂逅:名师、美眷和挚友

英宗治平年间,诏命晁端友任上虞令。正是当年的这个任命,使得意欲卜居伊川的晁端友不得不载书上路,直奔江南。上虞在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之前属两浙路越州(后改为绍兴府),是浙东山水形胜之地。曹娥江穿境而过,留下两岸秀色和一江碧流,也留下一段孝感天地的传说。这条江之所以名为曹娥江,就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的。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日,在五月五日这天,她投入江中寻父,五日后背负父尸浮出江面。从此,曹娥孝感天地的故事就在当地传开,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县令度尚为之立碑,并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上虞地名的由来,也有一个悠久的传说。《水经注》引《晋太康三年地记》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百官从之,故县北有百官桥。”舜因为有大德,因此成为尧指定的大位继承人,尧的儿子丹朱于是作乱。虞舜为了避丹朱之乱,便千里迢迢来到了到此地,并在此打鱼为生,此处因名上虞。上虞山清水秀,近郊有白马湖。据说,曾在晋朝担任上虞县令的周鹏举乘白马入湖不出,人以为成仙。也有人说故县令周鹏举出守雁门,因思上虞景物之胜,欣然南归,乘白马泛铁舟,全家溺于此,人以为成仙。”总之,这里留下了太多的故事与传说。

晁端友之此次南来,把自己的儿子带在身边。他让晁补之一路跟随,主要是为了不荒废对他的教育。而随父南来的时候,晁补之已经是一个翩翩少年。江南的灵山秀水以及故事传说在他童年的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也增加了他求知探胜的强烈愿望。他在后来的《求志赋》中写道:“岁执徐之青阳兮,余先子乎东征。横武林之大江兮,往始宁之南邑。路会稽以周流兮,求历山之所在。”这说明当时季子年少的晁补之已经漫游青阳、武林(杭州)、始宁(上虞)和会稽等地。

然而,晁补之这次江南之行更大的收获不仅在于饱览了山水、增长了见识,还在于他认识了一位名师,缔结了一桩好姻缘,交纳了一个好朋友。

晁补之十三岁那年,随父亲在常州认识了当时已经名重天下的王安国。王安国也是一个幼年成名的俊才,他虽未曾从师入学,但十二岁时将其所写的诗、铭、论、赋数十篇向人展示,便令观者无不惊叹其文采超群。他十三岁写成《题滕王阁》一诗,意在和昔日登阁而赋的王勃试比高低。但王安国虽然才华超群,又作为当时已是显宦的王安石之弟,却因仕籍的纠葛,加之又不愿倚仗其兄王安石之势谋取功名,因而未能中第。他曾在参加茂才考试时,被主考官列为第一,但始终未能参加进士考试。欧阳修曾感叹其才可惜,作诗说:“自惭知子不能荐,白首胡为侍从官。”我明明知道你有过人的才华却无法向朝廷举荐,真是枉为皇帝侍从之官!王安国不但文才出众,而且长期尽心尽力侍奉母亲,广结善友,还是个出名的贤士。有文献记载,王安国是一个很少称许别人的人,但当他见到年仅十三岁的晁补之时,则“大奇之”。(张耒《晁补之墓志铭》)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