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东征过青阳,武林横大江(2)

苏轼门人:晁补之传 作者:潘守皎


王安国应该是晁补之于父亲晁端友之外所结识的第一位名师,他对晁补之的学业和做人之道一定会有很大影响。但是,由于资料的匮乏,今天看来,王安国在对晁补之进行大力奖掖之外,他具体给予这位后进什么样的教诲,我们都不得而知。依据晁补之后来的回忆,他年少时读书的情形大体如下:儒家之书固然是必读科目,但往往不得要领,难于升堂入室。除此之外,他追慕的古人很多,读的书十分庞杂。比如,他想学习夔、咎、繇以下至于巫咸、傅说等古代圣哲,可是担心自己难成这样的大器;想学习郑国子产、晋国叔向这样的治国能臣,可是他们离自己实在太远,况且他们仅仅是一国之相,不能学到用以治理天下的本领;想学习汉代的汲黯和刘向,可是他们一个为人太刚直,一个学识太渊博,而自己都赶不上他们;有时又非常喜欢孙子、吴起学说,然而兵家之学又不是自己的志愿,于是,只得摒弃。最后,他慢慢地发现,自己还是更喜欢左丘明、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枚乘等人,喜欢韩柳的文章以及乐府古诗。这也许是晁补之在读书过程中最真实的思想变化,对于晁补之这种既有雄心壮志,却又有点茫然的读书经历,王安国肯定会进行悉心指点。从晁补之以上的读书情形来看,他最终对于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是他后来为什么喜欢庄、骚以及乐府歌诗的原因。通过晁补之对以上古代作家以及文学样式喜爱的表白,似乎而让我们找到了一把解读晁补之文学创作的钥匙。

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晁补之父子泊舟兰陵的时候遇到了宦途中的杜纯,这是对晁补之一生都很有影响的人物。根据《宋史·杜纯传》的记述,此时杜纯应该在河西知县任上。

杜纯,字孝锡,濮州鄄城人。《宋史》说他少有成人之操,做事干练。他的伯父死在南海任上,由于子女孤弱,不能负柩还乡,杜纯便禀告父亲前往南海,结果使伯父的丧事如期而办。杜纯没有参加科考,但却以荫资补为泉州司法参军。面对“杂货山积”的泉州,当时很多官员都与商人走私牟利,只有知州关咏和杜纯清廉持守。事情败露之后,那些官员多被牵连系狱,秉持节操的关咏也因为失察之过将被惩处。杜纯上书使者为关咏申冤,最终使得关咏免受牵连。杜纯因此也赢得了时人的好评。后来,杜纯出任河西县令,元祐初年又被荐为河北转运判官,不久,升陕西转运使,拜鸿胪、光禄卿,权兵部侍郎,卒年六十四岁。

晁补之对杜纯的评价是“严而和”,也就是既严肃而又宽和。这从和杜纯初见时的一件小事中就能得到证明。原来晁补之去谒见杜纯的时候,手里还提着一只装了水鸟的笼子,在给杜纯叩头的时候,他把这个鸟笼就放在了驿馆的台阶上。杜纯一见,十分生气,他先是责斥晁补之只顾嬉戏,容易玩物丧志,然后又循循导诱,告诉他很多道理。后来,每当想起杜纯的这番教诲,都让晁补之肃然起敬。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