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哲学导论》1.3 东方的终极实在:印度、波斯和中国(8)

哲学导论 作者:(美)罗伯特·C·所罗门


◆若道不可描述,人如何才能遵循或寻求它?人如何能无为而为?

佛 陀

佛教的历史奠基者,释迦部落的乔达摩·悉达多(Siddh rtha Gautama),出生于公元前560年左右的印度(或者可能是现在的尼泊尔南部),是一位王子。佛陀(buddha这个梵语的字面意思是“正觉者”)自己没有写任何东西。关于他的教义和训诫的记录,显然是由他的弟子们保存下来的。

经过几个世纪之后--首先在印度,随后在印度东边的几乎所有亚洲国家,佛教的教义和修行得到了发展。在佛教曾兴盛过的每一个文化和时代中,它都吸收了当地的习俗和本土的宗教信仰,由此在各地赋予了这一宗教一种独特的形式和表现。

作为一位年轻的王子,这位未来的佛陀过着快乐的享受的生活。他的父亲曾得到一个预言,说他的儿子会成为一名宗教行乞者,为此,这位父亲不让他看到任何不快或不幸之事。然而,有一天,这位王子来到了一个远离宫墙的地方,在那里,他首先看到了一位病人,随后看见了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之后又看到了一具尸体。他向别人打听为何会有病、老和死,人们告诉他说,所有人都会有这样的遭遇,为此,王子舍弃他的享乐生活,发誓要不屈不挠地探寻这些不幸的根源和原因--以及根除它们的力量。然而,佛陀并未立刻得到顿悟,他尝试过许多不同的道路之后,才获得了“中道”,即他后来向他的弟子们宣示的一种生活方式。最终,经过漫长的禅定之后,佛陀在一颗菩提树下达到了summum bonum(圆满),“nibbana”(涅槃,梵语“nirv na”),彻底地根除了不幸。此后,佛陀用尽余生游走各地、宣讲教义--帮助他人达到这种至善,并发展出一种实在图景以支持这一观念。

佛陀的教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四圣谛:

1. 众生皆苦(诸行无常)。

2. 苦之根源在于有欲、有念和有执。

3. 灭除欲念之道名为涅槃,藉此可以根除诸苦。

4. 达此圆满有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在某种意义上,佛教的宇宙景象很像巴门尼德的宇宙景象,其中,我们所知的世界必须被理解为幻象。但是,就像《奥义书》中的印度教一样,根本的实在乃是一,佛教徒称之为“空”或“无”。同样,与印度教一样的是,佛陀宣讲“生成轮回”,教示生、贪、重生(佛陀似乎从未怀疑过重生)之间的关联,以及万物的因果报应、它们的虚幻性,以及自我或灵魂同样的虚幻性--根据佛陀的说法,根本就“没有灵魂”。① 后来,这些教义以及其他教义都得到了更多思考和阐明,但是,支撑着佛陀的主要主题的,是强调禅定和慈悲的修行教义。下面是归于佛陀的数百个最著名的训诫和讲道之一。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