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哲学导论》第4章 自我(3)

哲学导论 作者:(美)罗伯特·C·所罗门


当然,这些问题假定了某些能够并且已经得到质疑的形而上学主张。在这一章的后面部分,我们会考察其中的一些假设以及对于这些假设的批判。自我同一性是一个本性问题吗?我们生来就有一个身份吗?或者,自我同一性是一个个人选择问题,或诸如我们的抚养、教育这些环境因素的问题?一个人必定只有一个“自我”吗?还是他或她事实上具有几个或许多自我?确实存在着一个“自我”吗?或者,如许多东方思想家所主张的那样,自我不过是一个幻象?无我是我们理想的自我同一性吗?我们应把自己设想为个体吗?或者相反,我们应该把自己设想为一个更大的共同体或社会的有机成分?

◆你会怎样描述你的“自我”--即那个使你成为“你”而区别于其他人的东西?

◆你的自我同一性有多少是由与他人(家人、朋友或陌生人)的交往型塑的?你在多大程度上认为你的同一性是自决的?

◆你认为在我们作为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所经历的变化下面,必然有某种“基础性的”东西吗?

◆在你看来,自我同一性有不同的意义吗?还是说,关于自我同一性的所有不同意义,都可还原为一个独一无二的、无所不包的意义?

在这一章中,我们要探究许多关于自我同一性的不同问题和概念。我们在考量是什么使你成为你这个问题时,既是在是什么使你成为一个人的意义上,也是在是什么使你成为你所是的这个具体的人的意义上。十九世纪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每一个人都在某些方面与其他所有人相像、在某些方面与其他一些人相像,而在某些方面又不与任何他人相像。研究自我同一性问题的哲学家,都试图明确指出它如何以及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我们从一个非常重要而且至今很有影响的哲学传统开始,即从笛卡儿、洛克到休谟、康德的传统,它把自我意识作为解答个人同一性的唯一关键。

4.1 意识与自我:从笛卡儿到康德

有时,我们对我们所运用的身份根本没有意识。在另一些时候,尤其是在我们谈论自己,或者身处被迫要“像他人观察我们一样来考察自己”的处境时,我们就完全意识到--甚至是痛苦地意识到--我们的身份。在这样的一些时刻,我们说我们是自我意识的。通常,绝大多数现代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会认为,除非你有时也是(并不必然总是)自我意识的,否则你就无法有一个你是谁的概念。反过来,除非你有某种身份感,无论这种身份感多么模糊,否则你就无法是自我意识的。换言之,这两个概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彼此不可分离。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