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欢喜》积极的沉默(1)

冬吴相对论-心时代文集之一:欢喜 作者:吴伯凡


身边很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现在都面临着孩子该怎么教、怎么养的问题。我以前不屑于谈这种话题,现在也跟大家一样,非常关心到底怎样才能使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现在找工作很难,大家很关心孩子将来如何能找一份好工作,找到工作以后又要怎样才能逐渐在小圈子里不逊色、不平庸。归根结底,就是如何成长为一个还不错的人。

很多人想尽办法,要把孩子送到景山学校、北京四中这样的重点学校。但是,看看我们周围的人,很多优秀人物并不是出自重点学校。现在好多父母挖空心思,耗尽财力,就是为了让孩子上一个好学校,不知他们有没有想过这两者之间的相关度其实并不大。

美国曾经有一项调查,看看学生的优秀程度与什么相关。我们可能会联想:是与父母的教育程度有关,与就读的学校有关,还是与童年上没上过奥数班有关?

这项调查首先设定了一系列指标,包括学习成绩、社交能力、道德意识等,然后根据这些指标给学生们打分,从而形成了一条优秀曲线。然后,调查人员拿可能相关的因素形成的曲线与优秀曲线对比,看看到底哪些因素与优秀相关。调查发现,学生是否优秀与家庭经济情况无关,与父母的学历无关,也与我们平常能想到的可能相关的因素无关。也就是说,我们认为的那些相关的因素,相关性都不强。

最后,他们发现了一条相关性最强的曲线,令很多人大跌眼镜。在调查过程中,他们会问 “你小时候父母给你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你的父母是否经常给你读书,你在一旁有没有认真听”,并按照这个指标形成了一个曲线。调查发现,它与优秀曲线非常相似。于是,他们得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结论:小时候父母是否持续给孩子朗读与孩子的优秀程度非常相关。

这项调查中所说的朗读,不是指光读故事,而是说父母在读,孩子在一旁听,而且不能打断,即使听不懂也要听,就是看孩子能不能一直听下来。实际上,这种听的习惯是从很小的时候就要开始培养的。

孩子出生后,父母就喜欢跟孩子说话,尽管他们知道孩子一句也听不懂。但是,很多父母尤其是爷爷奶奶还忍不住对孩子说:“小伙子长得真漂亮,长大后要……”说的是那些孩子完全听不懂的话,这是因为长辈们有一种正面期待,假设孩子能听懂,这其实就是一种朗读。这样持续一年半载,孩子的听力和理解能力逐渐就上来了。到了一岁的时候,孩子就能说一些简单的句子,能听懂父母的指令,虽然孩子不会说,但他们知道要让他们干什么。然后,到了两岁左右,很多小孩就能正常交流说话了。正常的婴幼儿教育的过程是这样的。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