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红楼启示录》五、《红楼梦》的语言与结构(5)

红楼启示录 作者:王蒙


大事件——宝玉挨打

第三十三回宝玉挨打是小说上半部的一大高潮。本书没有写到战争革命造反镇压,没有写到暴力犯罪侦缉搜捕,没有写到地震洪水空难车祸,没有写到复仇刺杀间谍阴谋,这次挨打就算是够刺激的了。

挨打的表面原因是与琪官关系的败露及金钏之事。金钏投井,这本身就是一个极不祥的警号。前面写秦可卿之死也有所震动,但可卿不是宝玉圈子——阵营中人物,死得扑朔迷离,又早有病,她的死与丧事很重大,但未见很大的冲击波。金钏不同,其死明明白白地与宝玉、与宝玉的亲娘王夫人有关。当然,贾政大怒还是由于贾环的添油加醋“诬告”。曹雪芹写各种人物应该说是相当客观的,褒贬不形于色的,他的人物是“圆”的而不是扁的。从宝玉起,黛玉宝钗也罢,王熙凤也罢,晴雯袭人也罢,贾政也罢,写得都很立体,不搞那种简单化的善恶白黑处理,这也是《红楼梦》有别于其他中国传统小说的地方,它不对人物进行简单化的道德定性与道德裁决。唯独对于赵姨娘与贾环,笔到之处,充满厌恶。贾环做个谜语也是那等拙劣不通。贾环一有机会就用卑劣手段对乃兄下毒手,把蜡推倒烫伤宝玉之手,够恶劣的了,此次诬告更下作,真是个下流胚子。但这种写法总令人觉得有失公允,贾环这个人物失去了更多的深度和可评论性。这种写法不免使人怀疑曹雪芹心理上有一种刻骨的厌恨,说不定他自己有过这种与庶出兄弟的关系方面的极不愉快的经验。

贾政与宝玉的矛盾的焦点在于价值观念、人生道路的选择、正统与非正统,换句话说,是两种世界观两种价值取向两种文化思潮的斗争。贾政希望宝玉成材,光宗耀祖。宝玉偏偏拒绝成材。贾政要的是道德文章、仕途经济。宝玉要的是情场、是知己、是得乐且乐得过且过,反正最后化灰化烟。宝玉的思想里充满着颓废。而维护正统者是容不得颓废的。嵇康不造反也有罪,因为他颓废。三十三回贾政一见宝玉那副灰溜溜的样子就来了气。颓废永远不是主流,不是正统,对国计民生家业不利,宝玉自知,所以不论何时一见贾政就如老鼠见了猫一样。这不仅因为贾政是父亲,父为子纲,而且因为贾政是正统而宝玉是异端,是“顽劣”“不肖”“无能”“狂痴”乃至“下流”,在封建社会非正统不仅是观念问题,而且是生理健康与道德状况的可疑。

这样一种世界观冲突,最后演变为暴力冲突,贾政不仅用言语和态度,最后还要用“板子”来批判宝玉,这是必然的。因为二者不可调和。因为宝玉这只老鼠虽然怕猫,却顽固地坚持自己的鼠性,拒绝与猫认同。而且宝玉有贾母的护持,有众姐妹众丫头的好感。宝玉被打了个不亦乐乎,一个个女孩子来慰问,连宝钗都为他红了脸、咽住话,宝玉因之竟然“心中大畅”“既是他们这样,我便一时死了……一生事业纵然尽付东流,亦无足叹息”,然后,宝玉向黛玉宣告:“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他的选择,铁定了。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