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农业真相》棉花配额之战(11)

中国农业真相 作者:臧云鹏


棉花播种之后,17703元/吨的最高棉价一直保持到2004年7月份。范新平心里十分踏实,但是8月,棉花最高价格悄悄下降至17678元/吨。8月底,开始收花,范新平连同雇来的帮手一共五人,早上七点下地,除了中间吃饭一直干到夜里十一点。37亩地一共收获2500千克籽棉和1500千克棉桃。

9月10日,又到收购日。最初的价格为5.2元/千克,一个星期后开始五分一毛地往下掉。20天后跌至4元/千克。10月份的时候皮棉最高收购价已跌破17000元/吨,为16999元/吨,最低价只有11396元/吨,低于2003年8月价格。因为包地成本、种肥价格、雇工成本都因为上年棉花价格飞涨而提高,所以,算下来范新平开始赔钱了。

到了年底,皮棉最高价和最低价分别为13988元/吨和11263元/吨——“过山车”着陆了。

一块儿到克拉玛依包地的一个同乡包了200亩地,一下子亏了近10万元,一气之下跑到阿勒泰淘金去了。范新平呢?直奔上海——找同学打工去了。临走,他还回了趟家,对妻子和孩子说:“你们就当我被判了三年刑吧。”

2004年的棉价暴跌,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包括纺织行业在内的九大行业被列为严格控制信贷风险的行业,资金断档为纺织企业和棉花流通企业带来了极大困难,生产需求迅速下降;另一方面,2003年年底,为了平抑棉价,发改委一次性增发了150万吨配额,熨平了供求失衡局面。

中储棉事件

2003—2004年棉花风波的输家不止是范新平这样的棉农,那些火中取栗的投机者也未能全身而退。在这些不太走运的商家当中,大名鼎鼎的中储棉总公司就是其中颇受关注的一家。

对于2003年的棉花风波来说,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是一个年轻的公司。2003年9月份棉花开始涨价的时候,它刚刚半岁。这个公司的第一任党委书记、总经理雷香菊原任中华合作供销总社棉麻局副局长、华棉管理中心主任,她也是一个“缺口论”持有者。在一次培训班上她发表观点说:2005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配额全部取消之后,国内棉花消费量将在680万~700万吨,进口棉将成为补充国内消费的重要资源;全球棉花市场总体特点是当年产需缺口较大,库存呈减少趋势,这个缺口主要出现在中国。

雷香菊以美国数据作为依据进一步说明:根据美国农业部3月份预测,2003年度全球棉花产量2021.8万吨,较上年增加100万吨;消费2131.1万吨,减少4.1万吨;当年产需缺口109.3万吨。期末库存将下降到690.8万吨,比上年度下降了13.7%;库存消费比降低到32.42%的历史较低水平,而2003年度全球产需缺口主要出现在中国。按照美国农业部的预测,中国棉花产量487.7万吨,消费685.5万吨,产需缺口197.8万吨。美国人说,这就是中国棉价一直高于国际市场的根本原因。

基于以上观点,雷香菊下令:进口!

中储棉一成立就赶上发改委2003年第一次发放89.4万吨进口配额。中储棉和中纺棉二一添作五平分了属于中央系统的近30万吨一般贸易进口配额。这是雷香菊履新之后的第一把火。10月份,价格已经开始上涨,雷香菊果断地向美国棉商抛出了15万吨配额。

集中大量的进口,导致美国纽约棉花期货价格在10月份从58美分/磅上涨到80多美分/磅,涨幅高达40%。

据报道,发改委曾劝说中储棉配合国家调控政策,尽快以合适的价格组织销售,但未被采纳。发改委的意见固然出于宏观调控的需要,但同时也是会同有关部门分析后得出的结论:2004年棉花播种面积预计比上年增长10%~15%,达8400万~8800万亩。如果气候正常,2004年度棉花产量将突破600万吨。

雷香菊也并非不愿意配合调控,但是她对市场的判断与发改委不同:期末库存消费比达到30%时才体现为供求平衡,2003年度棉花资源尽管可以满足消费需求,但由于库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所以市场心理上就会为“没有棉花”而担心,这种心理占据优势时,价格就会失去理智地上涨。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