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农业真相》棉花配额之战(10)

中国农业真相 作者:臧云鹏


悲情2003

正是在这样的数据谜团的笼罩下,2003年拉开了悲情的一幕。比大豆的涨价晚了一个月,2003年9月,棉价开始飙升,原因很简单: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主要产棉区阴雨连绵,致使有关部门预测棉花减产,国内市场缺口将达160万吨。资源告急的消息经官方机构发布后,棉花加工企业和纺织企业展开抢购大战。根据中国棉花信息网提供的数据,2003年1—8月棉花最高价格始终停留在13418元/吨,8月份的最低价格从之前的11048元/吨涨至12136元/吨。9月份,最低价格未变,最高价格却涨至14107元/吨。

陡然拉开的利润空间吸引了包括房地产和核工业的业外资金的介入。新疆兵团棉麻公司总经理盛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阿克苏地区有3000名浙江人在收购棉花,按每人携带100万元资金计算,有30亿元资金的盘子。这么多钱把当地的全部棉花收走都绰绰有余。在盛勇的印象中,这些游资“像炒股票一样凶狠”,为了获得棉花“不惜一切代价”。9月初,一家国有棉麻公司所属的棉花厂以4.08元/千克的价格开秤收棉,这个价格比上年同期的3.81元/千克还高两毛七。谁知一两棉花还没收上来,其他棉商就喊出了4.2元/千克的收购价,棉花厂只好将价格提高至4.3元/千克。如此轮番抬价,不出一周,价格已经到了6.8元/千克。

奇怪的是,这些外地棉商报出高价之后并不急于收棉,而是等待国有棉麻公司提高价格。业内人士判断,很显然他们的目的是控制棉花资源,等待涨价。

这一招十分有效。新疆棉农范新平所在的某农场,棉农和农场之间展开了博弈。农场成立了“护秋队”,四处巡查,严防私藏私卖棉花,要求按上一年确定好的收购价收购,并在交通要道上以检疫的名义设置关卡。但是在利益的诱惑之下,棉农开始囤积棉花,想方设法躲开护秋队,把棉花拉回家藏在早就砌好的鸡窝、羊圈、炭房里。平日里生意冷淡的出租车昼伏夜出,因为到处都有人租车偷运棉花。

棉花收购高峰期一过,外地棉商的收购车来了,以高出正常收购价格50%的价格大量收购。被藏匿的棉花全都冒出来了。范新平的一个朋友藏匿在炭房里的棉花一出手就赚了好几万,让他艳羡不已。而被护秋队逮到的一家棉农,房屋下面竟有藏匿10吨棉花的大仓库。籽棉已经卖到了8元/千克!

10月份的最低价格没动,最高价格却一度达到17556元/吨,超出9月最高价3349元。到了2004年2月,最高价涨至17703元/吨,最低价也达到了12932元/吨。用一位亲历者的话来说,市场已经“疯了”——凡是手里攥有棉花的,没有人怀疑棉价能涨到20000元/吨。

范新平也坐不住了,天很冷,他的血很热。当地已经没有地了,但是他决定一定要包到地,为此他跑到克拉玛依包了37亩地种棉花。播种的4月份,棉花的最低收购价达到了17042元/吨,这如何不让范新平充满憧憬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