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趁年轻,折腾吧》用深度访问来选择职业(4)

趁年轻,折腾吧 作者:袁岳


人们真正很愿意回答的东西,都是在意料之外的,但却能揭示一个人寻常的思路。“唉,你觉得生活怎么样?”“还行吧。”“你说的‘还行’是什么意思?”“差不多吧。”“那‘差不多’是什么意思,到底差在什么地方呢?”你看,寻找小小的一个点,就能撕开深入话题的切口,这个点不是那个大而化小的一竿子回答的部分,而在那个意外和特殊的部分。

还有一个规则就是不管怎么样都要让对方感到舒服。当然,置身于一种复杂情况下,比如我们做深度访谈的时候,就需要有一种安全感和体贴感。很多时候都需要通过开始时的安全感来达成一个访问,有的时候可以用一些轻松的话题来化解一下。很多人都会担心信息安全的问题,所以往往我们需要告诉采访对象:“你不需要太担心。”我们在做一个访问之前要琢磨,在跟对方沟通时怎么让对方感到安全和信任。

在我们平时访问的过程中,经常跟人交往,就要懂得如何与人交往,比如跟哪种人交往的时候,说话就要稍微委婉一点儿;跟别人换名片的时候,如果是跟领导换名片,必须是两只手递上去;如果是普通的民众,那可以用一只手。领导看见你用两只手递上去,就会说:“哎呀,你虽然是80后,但你是我见过的80后里面最会递名片的,你既然这么懂规矩,叔叔就跟你说两句……”

碰到私营企业主,他们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不会跟你讲形式。人家只看你的能力,比如你脑子笨不笨、反应快不快。人家往桌上一坐,你立马说菜单拿来,开始点菜。他一看,现在的年轻人能懂得点菜,不错。他是对你的能力感兴趣,能力优先,就可以不论位置、不用申请去跟他干活。

再比如碰到一个学者。有的学者其实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他们有的研究社会学,有的是市场学,但是你跟他访问完了以后,发现他找不到规律。尽管学者一般都跟你和蔼可亲,可关键是他说不出什么东西来。当然,有些学者很精很专,很可能是他说完一个东西之后你不明白。没关系,我们平时与人交往,或者真的要做一个访问,就要能够做到察言观色,要知道这个人大概是什么路子,那个人是什么路子。

为什么你要会察言观色呢?因为你在与普通人的交往过程中,如果方式不合适,就会被人拍砖头。所以你就会知道:“哦,这个人是这个路子的。”被拍砖头的那个教训和那个疼痛感让你学会交往方式。

我经常会接受一些采访或者访问,我发现每碰到10个小记者,让我稍微能够忍受的不会超过2个,有8个小记者都是我不能忍受的。这哪是访问啊,简直是摧残。那2个能够忍受,是他们所问的问题还算在路子上,至少觉得他们对自己的工作还是有点儿感觉的。

前段时间,我刚好接受了一个叫《身体》杂志的访问。那个小记者刚刚工作三个月,却是我在上海遇到的最棒的记者。为什么?他对身体最有感觉,他问的问题都特别自然,比如,他问的第一个问题就特别有意思:“袁老师,您对您的身体有信心吗?”“你指哪方面?哪方面都行的话,我得思考一下。”现在很少有人问我问题可以让我还需要思考一下,这就是有水平的问题。一般我们说身体就会想到几点,马上就会有感觉。回头想想吧,还不只是这么几个方面,我觉得有的时候,像我这种喜欢用脑子的人,老觉得自己在身体方面不是很好,于是从来就没有想过自己身材好不好。虽然洗澡的时候发现肚子线条不是很好看,但也只是在那个时候有感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