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剑桥中国哲学导论》第一节 三个基本主题:法、术、势(10)

剑桥中国哲学导论 作者:(新加坡)赖蕴慧


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韩非子·五蠹》)

[For a ruler t]o shed bitter tears and to dislike penalties,is benevolence;to see the necessity of inflicting penalties,is law.... rewards should not be other than great and certain,thus making the people regard them as profitable;punishments should not be other than severe and definite,thus making the people fear them;and laws should not be other than uniform and steadfast,thus making the people comprehend them.(Han Fei Zi,Chapter 49,trans. Liao 1939,vol. 2:281;283-284)

韩非以为,法与术是法家思想的两大支柱。有人问韩非,他的思想体系中法与术孰轻孰重,韩非回答说,二者如衣食,缺一不可(《韩非子·定法》)。他进而评论商鞅与申不害的观点皆非究竟之说。第三个主题势在韩非思想中的位置不是很明确。虽然很多学者认为,势乃法家三个基础概念之一,但韩非并没有像讨论法、术的时候那样坚持势的中心地位。他甚至认为,势并不是根本的东西;事实上,它必须恰当地建立在法的基础之上才是有效的(《韩非子·难势》)。

韩非也讲道家之学。《韩非子》一书中,《解老》、《喻老》诸篇深入评论《道德经》中的许多章节,并藉此阐明法家之说。例如,《道德经》说,治大国若烹小鲜。烹小鲜不宜多翻,韩非认为,这个比喻是说君主不能朝令夕改【Han Fei Zi,Chapter 20,trans. Liao 1939,vol. 1:185.】(《韩非子·解老》)。不过,最能总结韩非治国思想的莫过于《五蠹》篇。蠹是书中或衣物中的蛀虫,比喻有害于政者。【商鞅也用“虱”一词讨论对政治控制的威胁。戴闻达将这个词译为“parasites”(寄生虫)。商鞅列出了一系列“虱”:仁慈、诗书、礼乐、修善、辩说、诚信、羞战等(Duyvendak 1928:85)。】这篇文献讨论了五蠹及其对治国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中看出韩非思想的重要内容:

(1)辩说者。他们称先王之道而倡仁义之说,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

(2)言古者。他们是搞阴谋的臣下,企图借敌国之力以成其私心而遗社稷之利。

(3)带剑者。他们聚徒众,立节操,从武力上威胁到国家的控制力。

(4)患御者。他们贿赂身居要津者,以求免于兵役。他们破坏了国家的军事力。

(5)商工之民。他们贩卖无用之物、奢靡之器,蓄私产,导民之欲而牟农夫之利(国家兴盛离不开农夫)。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心中最怕社会失控的思想家会把什么视为当务之急。韩非似乎主要关注两件事:其一,人民数目众多;第二,不大可能指望他们除了自利之外还有什么别的追求。韩非提出的对策是树立制度与措施,确保整齐划一,确保结果不出计划之外。不过,这些制度措施,比如法,并不是法家思想唯一突出的特征。毕竟,法家哲学将君主置于臣民的对立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