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什么能改变,什么变不了(4)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作者:(美)马丁·塞利格曼


·重新再经历一次童年的创伤不会对成年人的人格问题有任何帮助。

对我们无法改变的事情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当务之急是先找出自己有哪些东西是不能改变的。但不是到此就结束了,通常还有许多应对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改变。很多成功的生活都包括学习使一个不利的情境变为有利的过程。本书的目的,不仅在于告诉你哪些是不容易改变的事情,更在于传授给你应对这些事情的技巧。

你的身体准备好了吗

这本书是第一本以确凿的事实来指导你什么能改变、什么不能改变的书。因为我想告诉你们那些所谓的自我提升、心理治疗、禅坐和遗传学的效果虽然被吹得天花乱坠,但并不可信。有些改变难于上青天,有些则易如反掌。当然,你们首先应对我有些初步的了解,这样我讲的话才能让你们心服口服。在过去的30 年里,我一直在研究所谓的“可塑性”问题。“可塑性”是学术界给“能不能改变”冠上的专用名词。我的学术生涯始于心理学的“学习”领域。正如20 世纪60 年代大部分的社会科学领域一样,学习心理学也热衷于研究环境对人的影响,这是学术界对纳粹基因主义梦魇的一种反击。学习理论认为,只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有机体(鸽子、成人、老鼠、恒河猴或小孩都一样,在学习上没有任何差别,心理学家统称之为“被试”)就会学会任何你教的东西。

多年在学习实验室里的研究经验告诉我,有时无论实验设计得多好,有机体就是学不会。老鼠不会明白一个单调的变化就代表着食物是有毒的,鸽子也不会知道啄一个键能让电击停止。我的第一本书《学习的生物极限》(Biological Boundaries of Learning )中提出了一个“准备”理论: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进化过程决定了哪些是我们能够学会的事情,哪些是不能学会的事情。我们基因和神经系统的进化使我们倾向于以某种固定的方式去改变,而其他的方式则无异于缘木求鱼。

在了解了进化对学习的限制后,我很谨慎地选择了我要研究的问题。我一直是个不怕打击、野心勃勃的改良家。我一心想抚慰人们的痛苦,但我发现有些心理的痛苦却因为生物机制的原因而无法改变。而其他的则是只要人们有耐心、足够努力和聪明的话,便可以迎刃而解的。因此我找出了那些我要研究的可塑性问题。

这样,我选择研究习得性无助、抑郁症和悲观这三个问题。我发现这三个问题中的每一个都是能够学会的,也都能被遗忘。我在1975 年写了一本《习得性无助:沮丧、发展和死亡》(Helplessness: On Depression, Development, and Death)。这本书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习得性无助是如何由于一连串不受控制的不幸事件而习得的;二是这种心态怎样严重地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我最近的一本书是在1991 年出版的《活出最乐观的自己》(Learned Optimism),这是我15 年研究的总结。书中有一些消极的内容:悲观的思维习惯会让人沮丧、一蹶不振并损害身体健康。但是书中也有一些积极的内容:这种悲观的心态是能够改变的。一旦改变了,成就和健康将随之而来。我目前的研究项目就是尝试对美国最昂贵的心理疾病——抑郁症未雨绸缪,而不是等它发作了再来亡羊补牢。这也正是自我提升和心理治疗时代的基本精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