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莫言批判》莫言的文学世界略评(20)

莫言批判 作者:李斌


两三年后我写了散文《半梦半醒说书房》,赞叹莫言家的书房很不错,写作环境让人羡慕,要是我能有他那样的书房,也就满足了。莫言知道后说他的书房终年不见阳光,哪里值得羡慕。我这才发现自己的见闻太少,观察也不够。现在看多了新房子、大房子,回头再看莫言的房子,确实不大,书房也很小。

在网上看到金庸的书房,一层楼,正对着香港维多利亚港湾,书架上全是书,那才是真带劲,莫言那个和他的根本不可比。

因此2012年10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记者又提出这个问题后,莫言的回答仍是要在北京买房子,我相信这是他最迫切的需求。不过奖金下跌,北京的房价飙升了十倍,2000年的一千万,在北京买个带洗澡池子的大房子不难,2012年的八百万,就只能买一百多平方米的了。

这从某个侧面,透露出作家生活的窘迫,限制了作家奋飞的空间。

莫言又说,作家不能太富有,乐于坐享其成,写作就缺乏动力了。

这是实际的,也是让他精神沉着的原因。

同样当过兵的作家刘震云,在中国现代文学馆说起莫言的一桩事,让我久久难忘,无比之动容。

他是这样说的:

莫言在部队比我混得好,他都混上了军官,我是当了几年兵就复员了。有一次他告诉我说,其实很简单,一般当兵的,都是连长在的时候,或者排长在的时候赶紧扫地。他说我呢,是在连长不在的时候扫地。他说我们那个连的厕所都是我掏的,我专门趁他们不在的时候掏。但时间长了,他总有一天会知道,知道了就觉得这个孩子特别憨厚,可靠,所以就能提干。我觉得他在部队的收获比我大啊。

这段话十分传神地描画出“早熟”的莫言,适应外界环境的机心、“智慧”与聪明,以及在那段特定环境下,在严酷的竞争和“灾难”面前,精神的扭曲,灵魂的变形。充满无奈。

卑微者要想出人头地,需要付出他人不可想象的代价。有时候即使肯付出,也不一定有所获。

同样,上学、就业、当兵和出道之初,他也实施过一些“策略”,这都是一些“必然”的、逻辑上的延伸。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