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之文与日本之美》心照神交—日本古典文论与美学中的“心”范畴及与中国之关联(12)

日本之文与日本之美 作者:王向远


总之,日本古代文论中的“心”论,涉及到文论中的创作主体论、审美态度论、心词(内容与形式)关系论、身心关系论、主客统一论,成为日本文论中的重要范畴之一。日本的“心”、“有心”、“无心”均来自汉语,在语义上受到中国影响,对这些词的理解与界定也和中国基本相同。但在中国,“心”、“有心”、“无心”主要是哲学概念,而不是文论概念,在日本则主要是文论概念,其次是“艺道论”(主要包括表演艺术论、剑法论等)概念。“心”概念在中国古典文论中固然也常使用,但中国文论更多地使用“志”“意”等由“心”抽象出来的词汇。日本文论则坚持以“心”为本位,并将“心”由人之心加以外移,形成了“歌心”这样的独特概念,从而将“心”加以客观化。日本文论中的“有心”、“无心”作为词汇本身均来自汉语,但“有心”在中国尚是普通词汇,“无心”则是中国哲学与佛学中的重要概念,而在日本,“有心”、“无心”却成为一对重要的文论范畴,由此而形成了日本古典文论有别于中国文论的一些特点。

但另一方面,日本古典文论对“心”及其相关衍生概念的界定、理解与使用,基本上止于直观、经验的层面,远没有达到中国哲学与佛学的“心”论的高度与深度。这一点,与中国古典文论的情形也有所相似。中国古典文论对“心”谈得很久、谈得较多,但却一直流于常识、粗浅与老套,对哲学与佛学中的系统而深刻的“心”论,借鉴与吸收不多。反过来说,中国哲学与佛学中对“心”的深入探讨,对中国文论影响不大,因而中国之“心”的范畴化的程度不够高。这一局限性,对日本文论也必然有所影响。较之日本的儒学、禅宗心学中的“心”论,日本古典文论中的“心”论也不够深入。但日本文论中的“心”论及其衍生范畴“心·词”、“歌心”、“有心·无心”等概念,相比于中国文论中的“心”论而言,却具有较高的范畴化程度,“心”论在日本古典文论中的地位与作用,也较中国的“心”论为高。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