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二、为什么害怕当众讲话?(12)

当众讲话是门技术活 作者:樊荣强


(5)结构解读:本我、自我、超我理论

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弗洛伊德作人格结构分析时所提出的概念。提到弗洛伊德的这个理论,我是想告诉大家,大多数人的自我都遭遇严重的压迫。弗洛伊德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发现了人的潜意识,并据此解释清楚了人的非理性行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世界分为三个部分:

1)本我(id)。包含要求得到眼前满足的一切本能的驱动力,就像一口沸腾着本能和欲望的大锅。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急切地寻找发泄口,一味追求满足。本我中的一切,永远都是无意识的。

2)自我(ego)。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具有防卫和中介职能,它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的动静,给予适当满足。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制上。任何能成为意识的东西都在自我之中,但在自我中也许还有仍处于无意识状态的东西。自我又像一个受气包,处在“三个暴君”的夹缝里: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努力调节三者之间相互冲突的要求。

3)超我(superego)。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按照完美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就像一位严厉正经的大家长。产生于自我对于父母、老师或其他权威的劝告、威胁、警告或惩罚的顺从或抑制,从而反映出了父母的良心和社会准则。

(6)互动解读:镜中我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创立的镜中我理论,非常有效的说明了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与机制,而我要强调的是,过份强烈的自我意识可能导致过度的自卑、自闭,或者完美主义。

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一个人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不断体味他人的姿态意味,并从他人的观点中看到自身。他们想象着他人如何评价自己——从中获得自我的形象、自我的感觉、自我的态度。他人的姿态就如同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并衡量自己。正如他们在社会环境中看待并衡量其他事物一样。

当然,一个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其基本形成之后,也还在不断的调整过程之中,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我们作为成年人,自我意识也总是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变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