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国风范》别了,司徒雷登(1)

大国风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历程 作者:刘德斌


司徒雷登留在了南京

1949年8月18日,毛泽东主席发表了著名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从而为新中国的对美政策做了一个定位,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也因此在中国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美国人。那么,毛主席的这篇文章是在什么背景下出台的,为什么又以司徒雷登的名字做题,让我们走进这段历史作一个追踪式的了解。

先简单介绍一下司徒雷登。这是一个与中国有着很深渊源的美国人。他于1876年6月24日出生于中国杭州,父母都是美国在华传教士,因此他继承了家族事业,在美国大学毕业后也来到中国传教,并致力于钻研汉文,曾经担任金陵神学院教授、南京教会事业委员会主席。1919年,司徒雷登被聘请为燕京大学校长,此后,他作为燕大的长期领导人为该校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司徒雷登被日本军队囚禁,1945年日本投降后获释出狱。因为对中国局势比较了解,1946年7月11日司徒雷登被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

二战结束后,中国爆发了内战,得到美国支持的国民党最终失败,美国的对华政策处于摇摆动荡之中。这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司徒雷登在南京的去留问题。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大势已去的国民党政权机构被迫前往广州,4月23日,南京解放。有意思的是,当时支持中国共产党的苏联大使馆随同国民党迁往广州,而长期支持国民党政权的西方国家的大使馆竟然出人意料地留在了南京,这一局面的出现是与司徒雷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国内战局势日趋明朗的时候,司徒雷登就向美国国务院提出了使馆留在南京的建议,并得到了美国国务院的认可和其他西方国家驻华大使的支持。那么,司徒雷登为什么执意要留在南京呢,简单地说,美国以及司徒雷登的目标主要是:在面临中国两个政权问题的时候,给自己留下开阔的政策选择空间,保持对华政策的机动性。具体点说就是:摸清中国对美国的政策取向,至少应该争取中国不会成为苏联的助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