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大国风范》别了,司徒雷登(2)

大国风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历程 作者:刘德斌


司徒雷登与黄华的会谈

面对美国大使留在南京的局势,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很快展现出了外交上的敏感性,认为这是美国释放出来的一个信号,于是毛泽东任命黄华担任南京外侨事务处主任,因为黄华曾经是燕京大学的学生,并且与司徒雷登的私人秘书傅泾波是同班同学。中国共产党试图通过与司徒雷登的接触,达到三个目的。首先,避免美国对中国内战的干涉,虽然当时中国内战的局势已经明朗,但是还有上海等大城市需要解放;其次,摸清美国的政策意图,美国将对新建立的共产党政权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最后,希望借此彻底切断美国与国民党政权的关系。但是毛泽东也指示黄华要“少说多听”,而且表明这种会晤是非正式的,因为美国与共产党之间并不存在外交关系。

会谈是以司徒雷登采取主动而开始的。5月6日,司徒雷登派傅泾波与黄华接触,5月13日,黄华以私人身份与司徒雷登会晤,从而拉开了这一时期中美非正式会谈的序幕。

5月13日,司徒雷登在与黄华的第一次会晤中,陈述了他写给美国国务院的信件中表述的观点,期盼中国建立一个“统一、和平和民主,并且在国际社会表现友好的政府”,并列出了美国承认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的两项条件:一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履行国际义务,也就是必须恪守以前政权留下来的国际条约;二是新生的政权必须得到人民的全力拥护。黄华则表示,中国共产党愿意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其他权利的基础上与美国和其他国家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

虽然在建交问题上没有也不可能在这一时期达成协议,但是这次会谈仍然有一定的积极成果。黄华表示希望美国停止对国民党政权的援助,并且美国海军应该从靠近青岛和上海的交战地区撤出。这个目的达到了。

6月6日,司徒雷登与黄华举行了第二次会晤。在这次会晤中,黄华再次表示,美国必须停止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中国共产党自己拥有对国际事务的决定权,并再次表达了与美国及其他国家政府建立外交关系的前提条件是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而司徒雷登也重复了以前的论调,并且表示对共产党世界革命理论的担忧是影响美国政府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

6月8日,黄华与司徒雷登举行了第三次会晤,这次会晤对以后的中美关系具有比较深远的影响。傅泾波表示,目前美国政府很难就与新中国的关系给出正式答复,美国政府的政策必须等司徒雷登回国之后做进一步的工作,并且表示美国的副国务卿魏伯在来电中表明,司徒雷登在回国之前可以到北京,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共领导人的观点,希望得到黄华的帮助。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