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看透日本:一衣带水向何方》抹不去的胎记(4)

看透日本:一衣带水向何方 作者:程万军


在现在中国陕西省岐山县的五丈原武候祠里,有一块“心外无刀”石碑成为引人注目的景观。这是日本学者野吕雅峰1993年为纪念诸葛亮逝世1760周年所立,“心外无刀”是引用中国成语“天下无心外之物”对诸葛亮用兵之道的评价。

日本中国史专家林田慎之助称诸葛亮的一生为“花之生涯”,著名诗人土井晚翠咏叹诸葛亮的诗歌《星落秋风五丈原》,在日本广为流传。日本著名历史小说家吉川英治译著的小说《三国志》写到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为止,其后以“篇外余录”草草了结,原因是他认为三国始于曹操,终于诸葛亮,这个收场把诸葛亮的形象深深烙印在日本人心目中。    

日本著名史学家渡部升一对现代中国傲慢十足,但对诸葛亮却毕恭毕敬。他自称小学五年级读三国,乃至改变他人生之质。在他眼中诸葛亮真应该是日本志士的楷模,他每读《出师表》都禁不住热泪盈眶。      

就历史上诸葛亮的“才”而言,比曹操也强不了多少。但为什么诸葛亮会让日本人流泪而曹操却不能?根本原因是诸葛亮的“才”是建立在“兴复汉室”和“忠君”的基础上,是建立在各种优秀品质基础上。这与“尊王攘夷才”的德才兼备匹配。因此,他成了日本朝野上下共赞颂的典型、民众喜欢的三国第一人。

那么,如果说日本人喜欢诸葛亮是因为他代表正统汉才,那么他们喜欢曹操是因为什么呢?

这要从曹操的外战史说起。

东汉末期,北方内战连连,外患并未停止。但自从一个人“问世”后,“胡人”纷纷避其锋芒,很少再犯中原,无论匈奴还是东胡,明显老实下来。

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先为汉相、后为魏王、死后被尊为魏武帝的曹操。

曹操在东汉末年立足北方、尤其是统一北方后,中原外患几乎处于停歇状态。北方各胡人部落,对曹操毕恭毕敬,岁岁来贡魏王。连统一的大汉都敢侵犯的匈奴等胡人部落,何以对国家三分之一的主人曹操俯首帖耳、不敢轻慢?

这就必须从东汉末年发生的一起著名征外之战说起,那就是曹操北征乌桓。

曹操北征遭到很多人反对,但曹操力排众议、执意北征。曹操征乌桓采取的是闪电战和血洗战,战事之惨烈,非常规作战可比一二。如果曹操战败,全部曹军势必全军覆没于辽西,因为他们没有退路。如果乌桓战败,那么他们的“黄龙府”柳城势必失守。

史书对这场恶战多有记录。数万骑兵惨烈混战,“死者被野”。面对游牧民族单兵能力强,曹操骑兵毫不逊色,虎豹骑“获单于蹋顿”,阵前斩首。乌桓群龙无首,三郡主力骑兵先行崩溃,《三国志》记载:“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馀万口。” 

白狼山之战曹操大获全胜,曹军乘胜追击,直捣乌桓老巢柳城,一举平定乌桓三郡。

在乌桓之战中,曹操一反中国皇帝对夷狄的怀柔政策,坚持强硬的征伐政策。这在传统中国人眼里,是有悖正统路线的,但却是日本人欣赏曹操的地方。

曹操的性格,有别于“一般中国皇帝”。乌桓之战体现了曹操铁血特征,在中国的君王行列中,曹操虽然算不得完整的大君王,但却是凤毛麟角的“霸气”外露者。他内战、外战通吃,尤其在外战方面,雷厉风行,更显王者本色。而这些特点,都成为日本名将追逐的本领。诸如织田信长,就有“战国曹操”之誉。 

 喜欢诸葛亮的“尊王攘夷”,喜欢曹操的“铁血”作风,日本人可谓将中国传统文化最杰出的的精髓尽收“血液”中。当现在中国一些“教育家”探讨将《出师表》删出语文课本时,他们确实无法理解日本为什么还有人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言流泪。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