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看透日本:一衣带水向何方》抹不去的胎记(7)

看透日本:一衣带水向何方 作者:程万军


3、一仗服千年——强劲“大化”的中日首战

公元663年,中日在朝鲜爆发白村江战役,日本战败。公元665年,日本遣使参加大唐泰山封禅;公元669年,日本派河内鲸为“平高丽庆贺使”前往唐都长安,祝贺唐军在朝鲜半岛的彻底胜利。

战败国向战胜国“发贺电”,内容就是祝贺对方战胜自己,这世界除了日本,恐怕再找不出第二个如是国度。

中日两国第一次战争,发生在白村江(今韩国西南部的锦江)。战火缘起朝鲜“三国演义”。

公元4世纪,朝鲜半岛形成高句丽、百济、新罗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虽然这三国都与大唐建立了册封关系,但是远近亲疏不同。百济因受到高句丽和新罗的威胁,想借日本之力进行对抗。而新罗则向中国示好,意在投靠大唐一统朝鲜半岛。7世纪中叶,朝鲜半岛纷争升级。655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合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660年,唐高宗授大将苏定方为“熊津道大总管”,率水陆联军13万前往救援,联军大败百济,俘获国王义慈。百济遗臣拥戴王子扶余丰为王,两次遣使日本朝廷,请求援助。

大化改新初步完成后的日本,欲一现锋芒,于是应邀参战。663年八月十七日,唐将刘仁轨、杜爽带领战船170艘列阵白村江口。八月二十七日,日本援军万余人,分乘战船千艘,与唐朝水军不期而遇。

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大唐水军7000余人,170艘战船;日军水兵万余,1000多艘战船。日军虽然在人、船数量上多于唐军,但大唐水军船坚器利,武器装备优于日军。对于这次战斗,中日朝的史书都有记录。

朝鲜史书《三国史记》对这场关键战役进行了细致描述:“此时倭国船兵,来助百济。倭船千艘,停在白沙。百济精骑,岸上守船。新罗骁骑,为汉前锋,先破岸阵。”

战役拉开第二天,日军诸将与百济后主扶余丰商讨对策。意图依仗兵力优势,冲杀速胜。不料,唐军不仅没有被冲垮,反而采取迂回包抄战术将其瓦解。

这场战役的唐军主将刘仁轨是高宗时期著名海军统帅,海战经验丰富。在这场战役中,他首先采用以逸待劳的战略战术,以旺盛的士气,率战船阵列于白江,因而在第一次较量中,轻而易举地就使日军“不利而退”。接着在次日的战事中,又利用唐军战船高大坚固的优势,将日军的船只左右夹住,使其不得回旋,再施以火攻战术,焚日军之战船400多艘,取得了战斗的最后胜利。而日军则是战略战术全处下风,先是盲目冒进,8月27日刚至白江,就与严阵以待的唐军交战,被迫“不利而退”。次日仅凭一股蛮勇,毫无秩序地向早以列成“坚阵”的唐军冲击,结果在“须臾之际”惨遭失败。在这场战役中,日军大将朴市田来津战死,百济后主扶余丰逃亡高句丽。残军尽皆投降,百济复国化为泡影。

中国史书《旧唐书·刘仁轨传》记载:“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