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北平午夜》一个老中国通(5)

北平午夜 作者:(英)保罗·法兰奇


格拉迪丝很有修养,长得又迷人,被圈子里的人称作是“最后一位清纯的雷文肖”。她五官比例恰到好处,头发亮丽、深褐色的眼睛、红润的皮肤和优雅的脖子让她光彩异常。人们很难相信她竟然会没有同龄的追求者。不过不管怎么说,她被沃纳倾倒了。虽然他年纪大了不少,但雷文肖家认为是个很好的结婚对象。

他们是在奥尔德堡一次通灵学的讲座上认识的。沃纳虽然一直宣扬自己的无神论观点,却对参加这类公众谈话活动一直兴致勃勃。(他和格拉迪丝·尼娜结婚后对于各种宗教思想仍保持着开放的态度,不过两人除了在法定场合,都避免到教堂去。)后来沃纳到海边的萨福马克镇去看望自己年迈的母亲,之后他本人又必须得回中国到通商重镇福州去接任领事职位,最终他一直只能靠鸿雁传书追求她。

最终他求婚了,她也欣然接受。她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两人于1911年在香港一座十字形的漂亮教堂,圣约翰天主堂里结了婚。在回福州前,两人在澳门度了蜜月。沃纳在福州做领事一直做到了1914年。

他们婚后还选择待在中国让许多人颇为诧异。当时外交官们通常的做法是到英国南部海岸找个舒适的壁炉靠着好好养老。沃纳丰厚的退休金可以让他在中国过得很舒服,于是他就在北平的三条胡同租了一栋四层的大房子。那是前门附近一条以买卖玉石和古董而著名的街道。这让格拉迪丝可以轻松地研究这些大街,迅速适应新的环境。

1919年,因为一直没有孩子,沃纳和格拉迪丝·尼娜到一家处女圣母圣灵感孕说的天主教堂[7]里收养了帕梅拉。这家教堂也被称作葡萄牙教堂或者南堂。这里的修女们收留那些被人遗弃的婴儿。大多来自那些在北平混得很不体面的外国人,主要是白俄。在兵荒马乱的时代,这些白俄人从布尔什维克革命中仓皇逃了出来,穿过荒蛮的西伯利亚来到哈尔滨,然后又南下到天津、北平。他们一无所有了,他们的丈夫、兄弟、父辈还留在俄国,在白军里跟红军作战。在这种情形下,孩子要么是个累赘,要么是让人受伤的羞辱。

这个女婴到底哪里吸引了沃纳夫妇让他们在众多的孩子中选择了她呢?也许格拉迪丝·尼娜一看到她那双灰色瞳仁就做出了决定。灰色的眼睛,可能比其他颜色似乎看起来更吸引人。不管是什么原因,沃纳夫妇把她带回了三条胡同的家里,给她取名叫帕梅拉——希腊语蜜糖的意思。他们不知道她的生母是谁,也不知道她确切的出生日期和年纪,因为那些修女们也不知道。英国使馆颁发的护照上列出的出生日期是1917年2月7日。

帕梅拉长大后就知道自己收养的身份了。当人们对她与众不同的灰色眼睛品头论足或是直接询问她的来历时,她会直接回答说自己的生母是俄国人,因为灰色的眼睛大多是在俄国人中发现的。

1922年悲剧降临了,格拉迪丝·尼娜35岁时英年早逝,留下了没娘的帕梅拉和鳏居的沃纳。他开始把自己写的所有著作献给死去的妻子,而且尽量避开使馆区的社交活动,专心自己的学术工作。他一天到晚待在书房里或者在图书馆里钻研,在北平成了首屈一指的汉学家。他不仅为自己赢得了汉学家和作家的名声,也成了天赋异禀的语言学家。除了熟练掌握了好几种中国方言外,他还能讲流利的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他在中国政府编史馆有个职位,而且,因其在北京大学的学术贡献,他也被中国人看成是友好人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