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巴黎的天空下》凯旋门:法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

在巴黎的天空下 作者:郑实


1836年,命运多艰的凯旋门终于完工。此后,它成为表现法国民族和凝聚力的象征。四年后,拿破仑的骨灰运回巴黎。40万人聚集街头目睹了盛况。当皇帝的灵柩经过凯旋门时,激动的人群中有人带头高喊:“皇帝万岁!”关于凯旋门,被人更经常提及的是作家维克多·雨果的葬礼。(手册129页)诗人的棺木被陈列在凯旋门下高达22米的灵台上供人凭吊。凯旋门上裹缠着黑纱。巴黎国家歌剧院的设计师加尼耶(Charles Garnier)亲自设计了这座灵台。葬礼的当夜,几万人前去守灵。第二天,人们护送雨果的棺木葬入先贤祠。法兰西民族对待文学、对待文化的态度可见一斑。

欧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备受蹂躏,无论对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是深刻的创伤。1919年,在凯旋门前建起了纪念“一战”死亡者的纪念碑。第二年,一具来自战场的无名士兵的棺椁被埋葬在凯旋门下。又过了两年,记者、诗人布瓦西(Gabriel Boissy)呼吁在凯旋门下燃起“长明灯”。这个想法立刻得到了多位部长的支持,计划因而进展迅速。1923年11月11日,火焰第一次在凯旋门下燃起,从那一刻起至今,火焰从未熄灭。每晚6点30分,全国900个老兵组织会轮流派出成员参加重新点燃火苗的象征性仪式。这个仪式即便在“二战”德国的占领时期,都没有受到干预。

当然,凯旋门也记录了法国的耻辱。1870年,普法战争中入侵的普鲁士军队从凯旋门下穿过,进入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使普军深受震撼。当时的首相俾斯麦由此下令在柏林模仿巴黎的气势修建了凯旋门和相对应的一条大街,但这个克隆品无法和巴黎的原作相比。(经过“二战”和冷战的糟蹋,东柏林的凯旋门显得寥落多了。)1940年,德国军队再次从凯旋门通过,占领巴黎。

1944年,戴高乐将军随美国军队收复巴黎,在凯旋门举行了阅兵仪式,庆祝解放(手册63页)。戴高乐向无名士兵墓致敬,从那之后,每到11月11日(“一战”停战日)、5月8日(“二战”欧战胜利日)、7月14日(法国国庆日),凯旋门都要燃放焰火。

凯旋门西面对着大军街(AV de la Grande-Armeé)的两个大浮雕,北侧的是《复兴》、南侧的是《和平》,出自同一雕刻家之手。环绕凯旋门,上面较小的浮雕大多是关于拿破仑的,表现了他在军事上的胜利,如跨过阿赫库勒桥(Pont d’Arcole)、征服埃及、奥斯特利茨战役(Austerlitz Campaign)。凯旋门内侧镌刻了很多人名和地名,是大革命和拿破仑第一帝国时期将军的名字和著名战役。

到此的人都要登上凯旋门眺望巴黎,尤其是黄昏时分,日暮西沉,街灯亮起。当年奥斯曼男爵改造巴黎,把这里变成一个连接12条大街的放射状枢纽。不料,这种设计没有缓解交通状况。乘车人的苦恼在此变成漂亮的风景。晚高峰时,可以看到首尾相接的两道车龙,红色的是车尾灯、黄色的是前灯,恰如“天上的街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