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巴黎的天空下》蓬皮杜艺术中心(1)

在巴黎的天空下 作者:郑实


蓬皮杜艺术中心:当代艺术的“炼油厂”

“蓬皮杜”在法语里的意思是“小薄饼”或“收桥费”。这个和艺术毫无关系的名字,现在代表了法国对现代艺术的推崇和欣赏。乔治·蓬皮杜艺术中心(Certre Georges Pompidou)包含一个欧洲最大的现当代艺术博物馆、一座面向公众的图书馆和戏剧表演厅、电影放映馆以及音乐研究所。这座看上去像炼油厂的建筑物曾是现代建筑革新的象征,其参观人数甚至超过了巴黎圣母院。

法国曾有那么多国王贵族为了艺术品慷慨解囊(当然买不到手就使阴谋诡计巧取豪夺或者干脆攻占人家的国家抢回来)。在这样的传统下,当代法国拥有一个热爱现当代艺术和诗歌的总统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没有,反倒奇怪。而由这位总统先生在巴黎为当代艺术创建一个中心,则是再正常不过了。出身于教师之家的乔治·蓬皮杜,自己也担任过多年中学老师。“蓬皮杜”这个奇怪的姓,在学校里总是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尤其是调皮捣蛋的孩子拿这个开起玩笑来总是乐此不疲。

这个喜欢安静地阅读,喜欢看电影、听音乐,喜欢在家庭聚会上背诵当代诗歌的文学老师,是被许多偶然因素推到爱丽舍宫去的。(手册66页)在没有创建蓬皮杜艺术中心之前,他和同样迷醉于当代艺术的夫人,总是在博物馆关门后去参观画展。因为“当有三十个人注意您时,您怎么能够欣赏夏加尔或贾科梅蒂的作品呢”?他把爱丽舍宫看成“金色的牢笼”,而最有创意和最富争议的艺术可以帮助他寻求逃遁。比起保护遗存的文化,蓬皮杜更关注创造新的艺术。他要在巴黎市中心建一个和传统的博物馆都不一样的艺术中心,让所有人都能看到当代有活力的艺术家在干什么,共同感受正在进行中的时代变革。他当初的理想,是展示当下的艺术,而到2000年,再把这些作品移到别处,把21世纪的新作品放进来。这里既是艺术博物馆,又是普通人尝试、欣赏视觉艺术的休闲场所。在这里,每个人都应当自由自在地亲近艺术,因为艺术本来就属于所有人。单单是这种富于创见的想法,就足以吸引热血沸腾的人们协同奋斗。

巴黎中央菜市场当时正要迁移,留出一大块空地。1969年12月,蓬皮杜总统在这里为艺术中心奠基。为了不拖延计划,他让评审团从680个建筑方案中挑选出了这个“炼油厂”方案。蓬皮杜艺术中心由此也把两个建筑设计师的名字刻入了历史:伦佐·皮亚诺(Renzo Piano)和里查德·罗德热(Briton Richard Rogers)。艺术中心于1977年建成,对外开放,当时蓬皮杜先生已经去世。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