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印度的呐喊》第一章 梦想(4)

印度的呐喊:亚洲崛起与壮大的见证 作者:(美)阿南德·格里哈拉达斯


印度社会运转的前提似乎是低期望值和近乎超凡脱俗的接受能力。饭桌上的谈话单调重复,时不时会有尴尬的沉默,但是人们接受了。电视只有一个频道,播放的电视节目要么欢乐空洞要么夸张造作,只有实在闲着没事儿的人才会看,但是人们接受了。贫困的状况令人触目惊心,街上那些肚子鼓胀、头发蓬乱的孩子们,他们无论是肤色还是五官都与我极其相似,但是人们接受了,不管是穷人自己还是我富裕的亲戚们。妇女似乎经常被别人说她们的皮肤太黑了,她们应该减肥或增重,她们应该嫁给谁谁谁,但是她们接受了。素食主义者的孩子们似乎认为自己也必须吃素。现在成为巴基斯坦人的印度教难民的孩子们觉得,自己的职责就是继承父辈对穆斯林的仇恨。历史是沉重的。旧观念代代沿袭不受质疑,而顺从抑制了梦想。

这些年来,我头脑中积累的对印度的印象是矛盾而复杂的,又是过于简单的:它似乎是个善良正派、慷慨而富有牺牲精神、感情压抑狭隘、不幸和无望的地方。这是一片缺乏活力和主动性,长期被谨慎琐碎的判断、奉承和恐惧笼罩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人们不会像美国人那样活出本色。它最终没能让我父亲留下来,虽然他深爱着这片土地。走出孟买机场的航站楼,潮乎乎、雾茫茫的夜晚空气扑面而来。街灯橘黄色的光在雾霭的烘托下更加温和饱满,我马上意识到自己已经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从我父母离开印度算起,已经过去了25 年,现在我重返这片土地来实现我自己的梦想。2002 年,我趁学校放假的机会去过孟买和德里。我是一个人去的,没有家人陪伴,不知何故,我头一次感到自己与这个国家存在某种联系。我看到城市的外观有了些许新变化:孟买的一个表兄带我去了一家咖啡馆,那里的墙上挂着一把吉他,我们还去了一家名叫149 的夜总会,里面都是新潮时尚的年轻人,他们毫不拘束地喝酒抽烟,自由跳舞;我在德里外祖父母的住处附近发现了一家网吧,让我觉得不像以前回印度那么生分。但是其实也是因为我自己在成长,不断了解世界,并且意识到印度不再是一个令人尴尬沮丧的地方,而是一个需要理解的地方。

我参观了德里的一个贫民窟,我外祖母在那里做慈善工作。在一篇日记中,我记述了一个“外表辉煌,根子上遭受经济重创”的地方。这里的房子千差万别,从“高档的砖房到中等的土坯房再到贫苦人住的塑料房子”。现在再读到这些文字,我感到是一个年轻人突然清醒地看到他过去从未注意过的现实。我写道:“当你看着一个衣不蔽体的4岁男孩,脸上带着瘀青,拿着一个水瓶到水龙头旁边干渴地等着打水时,你会感觉世界再大、发生的事情再多也无关紧要了。”

大学毕业后我想当作家,我日记中那些过于精雕细刻的散文就表明了我的志向,但是临近毕业时,我感到进入这个领域绝非易事。由于上次去印度的情形历历在目,我忽然有了另一个打算:我可以去印度。一时心血来潮,我申请到麦肯锡公司的管理咨询公司工作,我父亲在美国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这家公司。我得到了孟买分公司的一个职位,选择去那里是因为我喜欢这座城市,也是因为我在这里的亲戚很少。我决心要在印度逃离大家庭的保护,自己开辟一条道路,完全依靠自己来寻找自己的根。

我乘坐的飞机在那个橘黄色的夜晚降落在孟买,一位身着白衣的司机高举着一面写有我名字的牌子在机场等我。他要带我去麦肯锡为外地咨询人员提供的“旅舍”——为了节省住旅馆的开销,公司让白天工作的员工夜里一起住在那里。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