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印度的呐喊》第一章 梦想(5)

印度的呐喊:亚洲崛起与壮大的见证 作者:(美)阿南德·格里哈拉达斯


夜里降落在一个毫无生气的城市,而此时你恰恰需要什么来证明它生机勃勃,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大街上车辆稀少,平日里热闹的买卖场景一下子停歇了,餐馆和酒吧也都关门了。但是第二天一早我一觉醒来,楼下已经是一个繁忙热闹的大孟买。这个城市好比那种精致复杂的菜肴,整齐地排列在盘子上,吓得你不敢动筷子,生怕一动就会破坏它的秩序。几百万人乘列车、巴士、小轿车或者步行经过他们早晨的路线,商店开门,清扫人行道,给钱,拿钱,停下来喝点早茶。刚开始,我非常享受旅舍里温暖周到的服务:厨师给我做煎蛋,帮我洗衣服,仆人们为我铺床叠被。渐渐地,这成了我在孟买闲游的根据地。我通过一些日常杂事来了解这个城市。我在雷蒙德公司做了两套西装。我去找熟人吃饭,虽然为数不多。我去看未来的工作地点,开银行账户,从一个流动商贩那里买了一部手机,他竟然把诺基亚手机藏在了一个灰色公文包里。

后来,我开始去逛孟买的闹市区。自从离开家那一刻起,我身上就蒙着一层汗水。我混入了包含城市各阶层的人群中:忙碌的新兴中产阶层,身上系着新手机的免提装置,快速地在人群里穿梭,将大部分人落在后面;地位不高但工作稳定的办公室职员,就是被老板称为“工人”或“男孩”的那些人,衬衫随意地外穿着而不是扎在裤子里,手里拿着塑料袋而不是公文包,脚指头从橡胶凉鞋里伸出来;城市里的无业贫民比平常人的速度要慢一些,他们的黑头发由于营养不良而呈现棕色,有时候乞讨但大多数时间只是游荡;出售水果、振动器和书籍的生意人;兜售货品的小贩和流浪汉;积极进取的和逆来顺受的;外来人口和本地人;饱经风霜的面孔和刚刚上妆的脸颊。

三周在旅舍的舒服日子就要结束了,这是麦肯锡给的假期,目的是帮我适应环境安顿下来。这时我不得不面对实际问题了,首先就是找房子住。一个骑摩托车、蓄着大胡子、名叫萨利姆的房屋中介给我找到了一个我租得起的住处。这是一间收费客房,是指将别人家里的一个房间隔出来在黑市上出租。它的面积相当于一个宽敞的卫生间,位于教堂门区(Churchgate),算是一个简陋的住处,装着日光灯,塑料台面。床小得可怜,蟑螂倒是生生不息。

但是不管怎样,我在这里待的时间很有限。麦肯锡的商业模式是,将我这种甚至根本不知道商业模式为何物的年轻人派到他们偏远地区的客户那里工作。他们说,你只要住在公司里、和公司员工一起吃饭、让自己成为公司的一部分,你就可以改变一家公司。这相当于委婉地说我工作日必须住在古吉拉特邦的纺织业城市艾哈迈达巴德,只有周末才能回孟买(一个我谁都不认识、无家可归的地方)。如果你不熟悉艾哈迈达巴德的情况,这似乎是个公平交易。它是古吉拉特邦最重要的城市,这个邦极端拘谨,而且禁酒,大部分人都是素食者,当时最出名的事件是持续数日的宗教暴力事件,大约2 000 名穆斯林和几十名印度教徒丧生,事情就发生在我到来的前一年(2002 年)。更为糟糕的是,我的客户是一家制药公司,经理天天说着我听不懂的药学术语,什么原料药(API)、新药申请(NDA)、非处方药市场营销和他们的使命,就像艾哈迈达巴德的夜生活一样令人振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