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焦虑与疏忽都源自“不安”

养孩子,我们可以不吵吗? 作者:(韩)吴恩瑛


焦虑与疏忽都源自“不安”

一个4岁的男孩因为不会说话来到了我的诊室。妈妈拉着孩子的手进来,爸爸落后几步也跟了进来。妈妈说孩子太过胆小不能很好表达情绪,想知道是否和说话晚有关,担心自己的养育方式是不是有错误,害怕孩子不开口说话和同龄孩子相处会很困难,唯恐他在语言表达上会有问题。这位妈妈从头到脚都充斥着不安的情绪,恳请能够得到帮助。一起前来的爸爸也是满腹忧虑,上来就问:“4岁了还没说话是不是问题很严重?晚一些开口说话是不是也没什么关系?”在我看来,孩子是在情绪上出现了问题,才导致这样的情况出现。在学习的过程中,情绪是个相当重要的因素,学习需要经过尝试、矫正、学习、再尝试的过程,孩子情绪上退缩畏惧,自然无法很好地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我决定帮助孩子进行一段时间的情绪调整。妈妈眼角挂着泪水,心疼孩子不知道要受多少罪。然而爸爸听了我的话却认为:“不是也有孩子5岁才开口说话吗?我觉得我家小孩没到那种需要治疗的地步啊。”

在诊室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面:妈妈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帮助孩子,爸爸却认为孩子没到需要治疗的份上。如果告诉这些爸爸说需要药物治疗,那么大部分都会激烈反对,他们认为“用药绝对不行,又不是要稳定孩子情绪”,说完就离开诊室。妈妈们通常是向我询问自己的疑惑以及解决方法,但爸爸们通常是想跟我争论以证明我错了他对了。爸爸们使出浑身解数想要证明医生错了,这种行为也是他们表现出来的一种典型不安。因为无法接受自己孩子存在问题,太过不安焦虑以至于完全否定。

在跟一位5岁女孩的妈妈谈话的过程中,她突然说要给孩子换一家幼儿园。这位妈妈不久前还大赞那家幼儿园的环境和老师。我问她“出什么事了吗”,她说自己看见幼儿园老师扔垃圾以后只是拍了拍手,在围裙上擦了擦,一想到“那只手还要摸我家孩子的脸和食物……”这个念头就始终在她脑海里挥之不去。这位妈妈说她不再信任

那家幼儿园的卫生状况,不想再把孩子送过去了。这也是一种不安。一般我们只认为焦心苦虑才是不安,其实疑心和忌讳也是一种不安。生活中很多时候,一些细微的情绪都可能会成为引爆不安的因素,甚至摧毁由来已久的信任。

所谓不安,是人类一种基本防御的条件反射,也是保护自我的一种基本手段。一旦自己身陷危机,人们就会条件反射地“不安”,本能地用它保护自我。因此,必须保持适当不安,只有这样才能为了自己、家人和未来很好地保护自己,安全顺利地计划今后的生活。但奇怪的是,爸爸们却一致地将“不安”表现为“漠不关心”,妈妈们则表现为“担忧焦虑”。女人们之前再大大咧咧,生了孩子以后,不安情绪就会不断升级,男人们以前可能比较细心体贴,却慢慢有些无动于衷。那么为什么做妈妈的不安是焦急忧虑,爸爸们却是漠然置之呢?

爸爸们爱自己的孩子,这是毋庸置疑的。正因为爱孩子,所以才会忍气吞声,起早贪黑地工作赚钱。若问最爱的人是谁,他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孩子”。但为何爸爸们会被认为不爱孩子,会惨遭如此之深的误会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