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冲击波(1)

我们离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还有多远 作者:程超泽


从自身角度讲,中国的崛起只是历史的正常回归,并不值得大惊小怪。中国海陆兼备、位居亚太中心、占全球1/5的庞大人口、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没有理由不成为一个大国。一百多年前,在欧美列强凭借“坚船利炮”入侵之前,中国一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泱泱大国。然而从世界角度讲,中国腾飞和崛起却非同小可,由她改变的不仅是该地区的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更是全球格局的再分配。历史上,东亚、南亚、中东、南欧及非洲等地发展起来的都是区域性文明,文明之间互动并不频繁。新崛起的大国或是德、美等西方国家,或是向西方学习的日本,但不管怎样崛起,权力始终掌控在跨大西洋的西方国家手中,这种状况直到冷战结束后的十年还一直这样。

但世易时移,21世纪开始情景则完全不同了。中国崛起代表了一种多样化文明图景的浮现。近30多年来,第一个非西方意义的国家以其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成功跻身超级大国俱乐部,这使得那些将西方文明及其政治、经济制度一直视为普适性的西方人士以及孜孜以求向西方寻求成功经验的人士都感到错愕和尴尬,也让更多新兴国家越发自信向本民族传统回归,去发掘自身的特色优势,对所谓普世的西方文明的深信不疑至此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松动。  

中国冲击波 1986年,我第一次走出国门去美国求学。从一个相对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来到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内心的好奇自不待言。一次次我走进那些耳熟能详的美国名店,那时市场上还几乎很少能看到“中国制造”。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从自己的国家——中国再度故地重游。有一次,我走进曼哈顿著名的“美国女孩”商店(American Girl),这个有着美国本土庞大消费群体的殿堂一向以出售安全健康的正宗美国玩偶和服饰著称于世,但当我顺手拿起一套啦啦队长服和足球衣的6英寸仿造品时,忍不住笑了:在一片红白蓝之间,一块标签上写着“中国制造”。我“噢”了一声,“美国女孩”终究也不那么原汁原味了,这块打着“中国制造”的标签就是一个鲜明例证。

我在纽约著名的第五大道穿越,一个接着一个商店地走着,那里早已是贴牌的“中国制造”的天下,清一色的国际名牌但都由中国廉价劳动者生产。这就是席卷世界的“中国冲击波”。以后有好几年,我有幸在欧洲、美洲、大洋洲一些发达国家或公事出差,或私人旅游逗留,都看到了这个世界现象的“中国冲击波”。我们已经鲜少再能看到不是标有“中国制造”的世界品牌了。

早在19世纪工业革命期间,英格兰东北部的兰开夏郡以“全球工厂”而著称。在 19 世纪 30 年代,兰开夏拥有的机器数量一度比全球其他地方的机器总量还要多。现在到了21世纪,我们却在中国亲眼目睹了另一个全球工厂的崛起,它沿着中国太平洋东海岸一路绵绵延伸,从北方的大连到上海,再到福建、广东,并横跨台湾海峡。2001年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一态势开始出现了令人始料未及的加速度,并开始从中国东南沿海向内陆大规模地梯度延伸,在那里通信和运输能力的迅速改善正吸引曾一度涌向沿海地区的海外跨国公司。如今,又一个十年过去了,越来越多的制造业流程从美国、西欧以及其他发达国家或地区迁往中国。根据经济咨询机构HIS环球透视近期估算,到2010年,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国家。这是10年来美国首次丢掉这一桂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