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国冲击波(2)

我们离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还有多远 作者:程超泽


加入迁移大潮的商品种类也与日俱增。美国《新闻周刊》刊载的一篇分析性文章称,一大批名义上的美国商品早已在中国建立了庞大的生产基地,如芭比娃娃(Barbie)、悍马(Hummer)、口香糖贩卖机、沃立舍(Wurlitzer)自动点唱机、Levi's牛仔裤、匡威(Converse)和All Star篮球鞋。就连NBA指定用球“斯伯丁”(Spalding)如今也早已算不上地道的美国货,因为它们都在中国缝制。

许多美国人为此坐立不安。萨拉·邦吉奥尼,一位40岁上下的美国资深商业记者为此还专门出版了一本名为《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的图书来描述发生在她三口之家试图联合抵制中国产品最后归于失败的经历。她从一个小人物角度对“当今世界需要中国,中国对世界举足轻重的影响”作了一次淋漓尽致的诠释。这本书正好契合了我现在正在描述的“中国冲击波”。

联合抵制是从2005年1月1日开始的。萨拉·邦吉奥尼后来很懊恼因为她的提议而让她的丈夫凯文、5岁的儿子韦斯和刚学走路的女儿索菲都一起卷入了这样的试验,因为韦斯在这段时间度过了不快乐的5岁生日。

抵制“中国制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巨大挑战,因为他们要突然改变早已习惯的购物习惯。第一次大麻烦是给韦斯买鞋子,他们试着找一双不是中国生产的运动鞋。结果他们发现,阿迪达斯是中国生产的,锐步也是中国产的。他们想象中应该在美国生产的纽巴伦鞋,竟然也标着“中国制造”的字样,只有原材料是来自美国的。邦吉奥尼费尽周章,终于找到一双68美元的意大利鞋子。其实,只要花上15美元,到处都能买到差不多的中国鞋。慢慢地,她不得不承认只要继续坚持不用中国商品,她就必须习惯这种费时费钱的购物过程。几周后,她又花了60美元给蹒跚学步的小女儿买了一双美国得克萨斯州制造的鞋子。

其他地方生产的商品,价格几乎都是中国产品的几倍,还有些东西根本就找不到替代品。为了给丈夫的生日蛋糕买蜡烛,邦吉奥尼开车去了6家杂货店都没有找到,最终不得不用厨房里的一盒落满灰尘的蜡烛来将就。

她书房的台灯坏掉了,想找一盏非中国制造的台灯几乎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最后,她发现有一种没有注明生产地的台灯,打电话到厂家询问后,非常欣喜地知道这是“美国制造”。但当这盏台灯寄到家中后,她才发现台灯的包装盒上写着“美国制造”,但零件的包装上却有“中国制造”的字样。她感到一颗心都沉了下去,想把台灯退回,因为它不是“美国制造”,但这意味着她很难在晚上工作。两难中,她打电话向厂家询问。这家洛杉矶的灯具制造商给她上了一堂关于全球供应链的基础课:十年前,美国有上百家灯具制造厂,在南加利福尼亚就有约40家,如今全美也不过四五家,而这家灯具厂因为生产的主要是不适合长途运输的大型灯具,所以才幸存了下来。至于邦吉奥尼所买台灯的零件是“中国制造”,制造商解释说,这么多灯具厂关闭的后果是:很难再采购到美国制造的零部件,比如开关,已经完全不在美国生产。邦吉奥尼决定保留这盏台灯,因为这已经是她所能找到的最接近美国制造的台灯了,她只能接受台灯零部件是中国制造的事实。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