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九亿人口的新农村建设(3)

我们离世界第一经济大国还有多远 作者:程超泽


上海经济学家吴军华认为,不管是土地改革还是还富于民,农民的土地使用改革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非常重要的一环。政府应还富于民,增强民力。而胡锦涛主席提出“土地流转”的新思维,就是让中国农民能够真正得到土地价值上涨这个实惠,分给他们,而不是分给地方政府;允许农村土地流转,可以让农民富裕起来。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政策的贯彻落实,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代表的产业化进程将可能提速,粮食增产计划也将继续得到贯彻落实,土地流转和其他配套改革措施将主要围绕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这两大目标依次展开。无论是增产还是增收目标,都将带来粮价持续上涨的长期预期。粮价持续上涨预期虽不符合下游流通与加工商利益,但却有利于上游农资价格的坚挺。农资产品主要包括种子、化肥、农机、农药和饲料五大类,农资价格历来伴随着农产品价格呈现周期性波动特征。倘若农产品(特别是大宗原粮)价格有望保持单边上扬态势,农资价格无疑将会从中受益。我们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的远大目标,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将更加健全,消费水平也将大幅提升。

中国新农村的建设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国家内需战略的拉动具有无可估量的重大意义:

1.建设中国新农村,是中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未来中国经济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

2.建设中国新农村,是确保未来中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中国新农村建设正是深刻吸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中国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富共荣的现代化道路。

3.建设中国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中国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健康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成为空话。因此,建设新农村,将加快中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