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城市化的“偶然性”(1)

真实的中国:中国模式与城市化变革的反思 作者:黄亚生


台湾清华大学教授 黄春兴

内地城市化的水平还比较低,不过围绕城市化的辩论却很激烈。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应继续发展大城市还是中小城镇。这方面或可参考中国台湾地区的经验。台湾地区的人口约80%住在大小城市中,这些城市35%集中在以台北为中心的方圆30公里内,另有25%集中在台南与屏东间,其余的40%则散布其中。

台湾地区有三个行政层级。第一层级是省和“直辖市”,第二层级是县和省辖市,第三层级是乡镇和县辖市。由于省已经虚级化,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实际上合称为“五都十五县市”:“五都”指台北市、新北市、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共占台湾地区人口总数2 300万人的59%;“十五县市”包括基隆市、新竹市、嘉义市三个省辖市和12个县。

上述数据表明,台湾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大城市的集聚效应非常明显,这符合城市化的一般性规律,即通过大城市的发展来吸纳更多人口。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发展中小型城市。

城市化特殊道路

台湾地区的城市化之路有其特殊之处。回溯历史不难发现,台湾地区早期以农垦为主,因此清末之前人口分散在全台各处,只有台南府城勉强算是都市。日据时期,台湾地区以台北为殖民地行政中心,开始北台湾的都市规划。到了1935年,台北居民27万,超过台南的11万,另有5个小城人口在5万~8万之间,几乎等距离地从南到北分布。

1949年之后,国民党政府和军队迁驻台湾地区,台北人口暴增到71万。由于驻军和眷属分布到各县市,城市的数目快速由9个增至30个,城市人口比例亦由24%增至40%。由于军事原因所导致的城市发展,是一个“外生的因素”。

而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台湾地区城市的扩容则与工业发展和产业转型紧密相关。1960~1980年工业快速发展,主要集中在劳动力密集产业,城市发展加速。在此期间的农业产值由占GDP的29%降至8%,而工业产值由27%增至46%,服务业基本维持在47%。同时,城市的数目倍增至73个,都市人口比例增至66%。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