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知音文化管理(1)

情商中国 作者:徐彦平


知音文化管理

前面说到文化建构认同,即文化的力量是使团队成员在价值观、方法论和对各自角色的认知、理解上趋近一致,容易达成共识,少分歧。用中国传统的说法,文化是“道”。“道”建立起来,自然而然地就有了“术”,有了方法,有了一起“谋事”的基础。

我们企业也建立了一套文化,有自己的文化管理思路、视野和方法。我们的文化是“知音文化”,我们的管理是“知音文化管理”。

(一)知音式人际关系

对于知音文化管理来说:管理的本质,就是怎么管好人的情感和情绪;就是怎样让他人有情感而自己又没有情绪。换言之,就是研究怎样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终极关系——知音关系。

1.知音

“知音”,出于伯牙和子期以高山流水的琴曲彼此结缘、倾心的故事。经过千百年的流传,它已经演变成一个文化符号,象征着人与人之间那种志趣投合、心心相印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人际关系的最理想的境界:彼此有完全的理解和认同。在文学、艺术中,知音的故事历来都是被反复描摹和刻画的母题,人们借助于“知音”的形象来追慕那种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这就构成了源远流长的知音文化。

耐人寻味的是,人们为什么渴求知音呢?如岳飞有著名的《小重山》词,最后感叹“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为什么人们要求有知音来倾听心事呢?

这里面有一种深刻的文化心理在。人从本性上说是社会性的,人非以个别而是以类的方式生存于世。这个道理我们无法详细展开论述,简单来说:人唯有融入群体才能成为个体,群体构成了人之能自我认知、自我实现的决定性的前提。合乎逻辑的结论是,人只有获得他人、群体、社会的接纳、理解、认同和欣赏才有“人味”。人活着,总要有点“人味”。我们用“人味”这个词儿,说的是人作为人的存在感。那么能接纳、理解、认同、欣赏自我者,就被视作“知音”。伯牙和子期,正是因为相互之间有完全的理解和欣赏,才成为“知音”的原型。

我们再仔细分析一下伯牙和子期的知音关系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或者说成为知音究竟需要哪些条件。

其一,知音以人格平等为前提。传说伯牙本是楚国高官,而子期则是区区一樵夫,两人在身份上差异巨大,却不妨碍他们做心灵的交流和沟通,说明身份等外在因素所造成的人和人的不平等在“知音”中融化、消逝了——不平等,并非凝固的、不可变的。如果伯牙执于他高贵的身份,轻视身为樵夫的子期,两人心灵根本就没有沟通的契机。所以在知音式的关系中,人才处于完全的、真正的平等状态。当然,不容否认,伯牙和子期的知音故事乃艺术虚构,非历史之真实。但这不正好说明了在人们的意识、观念、想象中人和人的关系的知音化,是应当追求、应当实现的圣境?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