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二十二、昆仑山脚的“黑山村”喀拉古塔格(4)

一个人的西域 作者:陈达达


喀拉古塔格村就在山坡的下面,另一侧是玉龙喀什河。站在稀稀拉拉的白杨树边放牧的人友善而热情地打着招呼,村口的一家人站在家门口土台子上面,好奇地注视着库尔班江他们慢慢地走近。库尔班江告诉我:“这是村子里最先迎候我们的一家人。……村里的房屋大多是呈阶梯状的土坯房子,几乎每个房子都漏雨。人们的穿着传统而古老。一些男人的头上戴着和田帽,身着黑色的长袍,小腿部都用布裹着。一些女人是先用棉布把小腿裹起来,再外套一双自己用羊皮做的鞋;她他身穿黑色的长袍,头上裹着白头巾,上面扣一顶黑色的羊羔皮帽子。”

从上午10点到下午6点30分。库尔班江他们用了8个多小时才到达村庄。村里只有一条主道,村政府和村里的学校都在道路旁的一个院子里,里面有几间陈旧破败的砖房。库尔班江说:“我先走进了学校。学校有7间教室,能用的只有4间,剩下的教室随时可能会坍塌。五年级和六年级共有28个学生,都挤在一间教室里听课。对于那几间太破的教室,我看了看,有些不忍心去按动快门,没法把它放进自己的相册里,我只拍了这一间最好的教室。”

玉山江,是学校三位老师中的最年轻的一位。这三位老师中只有玉山江是出去读书后回来教书的,他在学校月工资只有150元到200元左右。库尔班江当时问玉山江:“这里的条件这么差,工资又这么低,为什么还要回来?”玉山江回答说:“我觉得我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我的家乡,村里人都非常尊重我,也非常需要我,这一点就够了!我想通过我的培养,能把更多的孩子送出去上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学校有个叫阿瓦提江的少年,今年才11岁,上五年级,是黑山村学校学习最好的学生。由于学校里三个老师的课经常排不过来,村外四五公里处又有另一间教室,所以有时候,阿瓦提江就代老师给一、二年级的学生上课。11岁的阿瓦提江因为在村子里成绩最好,妈妈也备感骄傲。他的妈妈希望孩子将来有大出息,能到热闹繁华的地方去生活。所以给他取名“阿瓦提江”(维语是“热闹繁华”的意思)。

村里,当阿訇的诵经声在宁静的村子上空回荡时,村庄充满一种神秘的味道。喀拉古塔格有一座很小的清真寺,寺院外墙有些破旧,但寺内很干净。在每天五次的做礼拜的时间,阿訇那悠长而洪亮的诵经声便会久久地在村庄上空回荡。

这不禁令我想起安博特在《驼队》一书中记录的一个传奇故事。传说,从前,在一个叫皮夏的小村子里住着一个毛拉和一个普通的阿訇,他们的田地跟一块荒地毗连,那儿有优良的牧场。一天,他们为这块草地争执起来。卡玛尔毛拉断言草场是他的,但尼牙孜阿訇坚持说这是他们的共同财产。这事儿闹到了长老会。卡玛尔毛拉是个坏男人,他的女儿海尼帕倩也是一个坏姑娘。父女俩合计在院子里挖了个深洞,把女儿藏在里边,然后,把长老们请来。卡玛尔毛拉提出了一个解决草地纷争的简单办法,提出,问问这块草地自己,看它自己怎么回答。长老们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问道:“草地是谁的?”这时,从地下深处传来一个清脆的声音回应: “属于卡玛尔毛拉。”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