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罗辑思维》“丧钟为每个人而鸣”(1)

罗辑思维 作者:罗振宇


人类认知世界就是不断建立起“我们”和“他们”之间的一个边界的过程。而随着这种边界的形成,你会发现我们的认知世界是一笔糊涂账。

比如在亚运会期间,有一个广州市民发了一条微博,愤怒的语气明显是带有地域歧视的感觉。他说:“你们外地人不能一边骂我们亚运会办得不好,一边又跑来把我们所有的票都抢光。你们不能跑到我们的地铁上,把我们市民的位置全部占了,然后又说我们的广州治安不好。”

站在他的角度来看,他所有的委屈和愤怒都是真实而有道理的。可是在“我们”和“他们”、我们广州人和他们外地人之间,这却是一笔乱账。因为买光票的和批评亚运会办得不好的,可能是一拨人,也可能不是。但没有办法,广州人不可能细致到去区分到底哪些外地人是买票来看亚运会的,哪些外地人是批评亚运会的。

生过孩子的父母都知道,孩子在八个月到十二个月之间会出现一个心理阶段——认生,除了自己的妈妈和爸爸,谁都不让抱。从那个时候起,自我意识就开始构建起来。这是我爸妈,这是我吃饭的小碗,这是我睡觉的床,这是我的家,这是我的朋友,这是我的学校,这是我的城市,这是我的文化,我的语言,我的祖国……

我们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构建自我和外界,也就是“我们”和“他们”之间边界的过程。

我大学时的校长李培根先生讲过一句话:“什么是母校?母校就是那个自己随时随地可以骂,但别人绝对不能骂的学校。”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几乎每个人在上学期间,对这个学校都会有不满,埋怨过老师很烂、食堂不好等等,天天骂骂咧咧很正常。可是一旦拿到毕业证,走出了校门,谁要是骂这个学校就跟谁没完。为什么?因为这个学校已经成为你人格当中认同的一部分,骂学校和骂你从心理机制上引起的反感是一模一样的。

这就是构建“我们”和“他们”的世界的过程,地域歧视也来自于此。比如我们北京人,我们上海人,他们外地人。或者在北京内部,我们是东城、西城的人,他们是崇文、宣武的人等等。这种边界一旦形成,所谓的歧视就在这种自我认同的构建当中潜滋蔓长。

那面对地域歧视,到底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