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门德尔松不得安宁?(2)

想乐:聆听音符背后的美丽心灵 作者:杨照


乐曲开头第一主题,保留了一八三八年的原始想法,环绕着这个想法,门德尔松加上了适切的搭配。第一,是在小提琴华丽的旋律底下,衬上相对迟疑不决、带点偷偷摸摸神秘感的管弦乐演奏。第二,是与壮阔强烈的第一主题对比,门德尔松写了极其温柔的第二主题,让第一乐章乐曲不断游走在这两种变化气氛中。

门德尔松让转成G大调的第二主题,先由单簧管压在长笛跟小提琴延长的低音sol上面悠悠吹出,然后才由小提琴接过去演奏。原谱上小提琴接过第二主题的地方,标记了“pp”(极弱),现在的演奏家几乎没有人能、也没有人敢忠于原谱真的用pp来表现。他们顶多减弱到p,还维持一定的强度,因为如果真的降到pp,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间的对比很容易强烈到失去了说服力,也会使得后面交错的结构变得难以处理。

如此更显示出门德尔松的野心。他要的,或许是现实音乐中不存在,却鲜活在他的想象中,真正能搭配烘托第一主题的甜美表现,及全世界的温柔在第二主题的音声里,两相冲激,所拓展出包容一切悲喜情绪的最大空间。

乐曲到了发展部结尾,小提琴回到开头的旋律上,奏出渐强的乐句,感觉上好像顺理成章由发展部带进再现部。然而突如其来地,小提琴拉奏出惊人炫技的华彩奏,门德尔松打破了协奏曲惯例,将本来应该放在再现部末尾的华彩部提前了!

乐章中段多了华彩奏确实很精彩,但原本靠华彩奏来提供高潮的结尾部分怎么办?门德尔松让小提琴奏出一连串的琶音配衬乐团柔和唱出主题旋律,然后小提琴停下来,管弦器乐也停了,但没有全停,独留一支低音管从曲末最后一个和弦里延续吹奏si音,似有似无地升高半音到do。在这个音上面,长笛、中提琴、第二小提琴部、第一小提琴部依次陆续加进来。于是不知不觉中,乐曲进入建立在光明灿烂的C大调上的行板第二乐章了!

光是第一乐章就用上了这么多设计巧思,门德尔松的五年多花得大有道理。最后写出来的作品,被赞誉为“最完美的小提琴曲”,里面有优美动听的旋律,有独属小提琴的技巧展示,有宏大的结构,又有可供行家反复玩味的众多细节。更重要、更难得的是,所有这一切全都天衣无缝组织在乐曲里,形成了不可分割、一气呵成的音乐整体。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