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改善农村面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

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 作者: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是农村的社会管理得到明显加强。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快速提高的背景下,农村经济结构快速多元化,农民流动就业人数快速增加,农民思想观念快速变化,农民群众中的利益和诉求快速分化,保持农村和谐稳定面临多重新的挑战。通过调整巩固和加强创新农村党组织建设、推行乡镇机构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实行大学生“村官”制度等,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正在努力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乡镇党委和政府、村级党组织和村委会对协调农村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规范社会行为、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的能力正在得到增强。通过推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群防群治、平安乡村建设、建立农村警务室等,农村社会治安状况总体良好,预防和处理重大事件、事故、灾害等的能力有所提高。通过完善应急体制机制,在公共卫生、食品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突发性群体事件等方面的应对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得到较快发展,在农村社会管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经过长期努力建设和创新,农村保持了来之不易的稳定和谐局面。

四是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得到加强。在就业方面,努力为农民的转移就业提供各种服务。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万人,外出农民工16636万人(其中举家外出3375万人),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达到2290元。在社会保障方面,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工作取得长足进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全面覆盖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2012年,纳入全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达5340.9万人,保障户数达2809.6万户。至2012年,全国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支出61.8亿元,供养180.9万户、184.5万人,人均支出水平为283.7元/人/月;分散供养支出82.9亿元,供养348.9万户、361.4万人,人均支出水平为189.8元/人/月。2012年,农村民政部门医疗救助支出110.8亿元,救助1908.4万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915.1万人。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开始领取农村基本养老金的60岁以上老人,目前已经超过1亿人。

但由于长期实行优先发展城市的战略,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过去主要依靠农民自己投资投劳,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得到国家的支持相对较少,农村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要求,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仍然相对薄弱。与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相比,城乡公共事业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差距更大。这方面的差距如得不到切实缩小,不仅直接制约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制约着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进步,也不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和谐。

一是农村的基础设建设施仍然明显滞后。由于水源变化、水质污染、生活饮用水达不到卫生标准,以及原先建设工程的老化报废、移民搬迁等原因,目前农村还有2亿多人的饮水安全问题需要解决。由于线路和设备老化毁损及用电量增加,农村电网迫切需要进行新一轮的改造,国家大电网未覆盖地区的电力建设和农村小水电建设等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公路建设方面,目前,全国仍有1000多个乡镇和8万多个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农村地区还有不少公路通而不连。而早期建成的农村公路标准低,缺乏养护,不少亟待大修。农村客运服务仍然不足,山区和边远地区农民出行安全、便捷的问题仍有待解决。农村还存在不少危房,尤其是国有林区(场)、垦区的危房迫切需要改造。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