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2 基准线的改变(3)

透视谎言:跟牛津专家学超实用破谎术 作者:(德)雅克·纳斯海


这也是历来测谎机询问技巧最为人诟病的主因,因为在无辜者与犯罪者身上所发生的行为改变现象,极容易遭到混淆。我们不能将某个正直的人发自内心的愤怒当成是在演戏。要如何才能避免误判呢?这时不妨利用“罪知感问题测试”(guilty knowledge tests;concealed information tests)的原理。

神经语言程式学与真相

神经语言程式学(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NLP)原本是被用于治疗,目前这项技术在许多不同领域里获得广泛应用。根据神经语言程式学,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说谎嫌疑人的视线,看出他有没有在说谎。就脑部的相关理论而言,当人类在回忆时,会不由自主地望向某个方向;而在从事具有创造性的行为时,则会往另一个方向望去。由于说谎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行为,因此诚实者与说谎者的差别就在于,在陈述过去的事情时,一个是在回忆,一个则是在创作。

然而,一般说来,说谎者多半在先前就已经撒了谎,后来他可能也必须要回忆。因此,神经语言程式学理论面临一项严重的问题:它无法通过科学的检验!心理学家阿尔德特·威瑞与夏拉·罗肯(Shara Lochun)曾经针对这套理论实地进行测试,他们发现:这套理论其实就只会得出一些错误的结果;换言之,人的视线与思路之间并不具有关联性。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借助神经语言程式学的概念,找出些许真相——此处所指的,同样是正常言谈举止的改变。无论说谎者是向左看、向右看都无所谓,重点是注意他的视线是否改变。倘若他在诚实回答检查性提问时总是看着左边,可是一问到关键性问题却望向右边,他就无疑偏离了基准线,这便是说谎的线索。

审讯专家杰夫·南斯(Jef Nance)曾在一份相关的报告中建议,调查人员该如何运用这项技术才能取得卓著的成效。在进行检查性提问的同时,杰夫会注视着嫌犯的双眼。接着他话锋一转,问道:“你到底在旅馆的房间里买了多少海洛因?”这时被询问者突然将视线转向别的地方。正是在这一瞬间,调查人员掌握到嫌犯显然中断了思路,便趁势说道:“你好好地回想一下吧!”或是:“住口,少跟我来这一套!”根据南斯的报告,这套方法的成功率出奇地高。许多听闻此法的审讯专家都很惊讶,甚至还有人以为,说不定南斯其实会读心术。

总之,如此傲人的审讯成就跟左右脑的区别一点关系也没有,反而与偏离基准线的现象有着密切的关联。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