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荷兰人带来的精品咖啡(3)

星巴克:关于咖啡、商业和文化的传奇 作者:(美)泰勒·克拉克


他们起步时对咖啡的了解甚少,总想去找寻价格最低的咖啡豆,而不考虑要做出什么改变。埃德·维克在伊利诺伊州创建了高乐雅咖啡,他原先是个承包商。马丁·戴奇在建立戴奇咖啡连锁机构之前,曾是名考古学家,整天在危地马拉的丛林里转来转去,四处考察。吉姆·斯图尔特则开了一家经营冰激凌和咖啡的商店,名叫“湿漉漉的小胡子”,后更名为“西雅图贝斯特咖啡”,而在这之前,他原本是名验光师。斯图尔特在谈到如今精品咖啡行业的巨大市场时说道:“当我们刚涉足这一行当时,根本不知道水深水浅。当时我们实在是愚蠢,也不明白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估计就是不想给电话公司打工吧。”

接下来就是一系列业余的科学实验。1969年,一位在纽约布朗克斯长大的社会工作者保罗·卡泽夫将一个炉灶、一张水床和一些用品放入马克卡车的后备厢,他一时兴起,就一路开到了科罗拉多的阿斯彭。看到周围的嬉皮士都在喝一种用树皮泡的茶,他决定要自己烘焙咖啡。据卡泽夫后来回忆:“当时我只知道这东西一被加热就会变成棕色,仅此而已。”而他现在已在加州的布拉格堡经营了一家感恩咖啡公司。他说:“在阿斯彭的时候,我将咖啡烘焙了1个小时,结果烤焦了,根本就不能喝。我绞尽脑汁想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后来才明白,当时是在海拔8 000英尺的高度,氧气不够!于是,我想办法做了个真空装置来补充氧气。接下来,当咖啡豆开始噼里啪啦、开裂爆响的时候,我以为咖啡豆要坏掉了,赶紧将其拿了出来,结果那时才微微烤熟。”

也许,进入这一行最不可思议的人就是乔治·豪厄尔,他是耶鲁大学毕业的艺术经纪人,专精于墨西哥惠乔尔印第安人的作品。他每天早上都要在伯克利皮特的店里喝咖啡,一直坚持了6年;后来在1974年的时候,他举家搬迁到波士顿,想找份更挣钱的工作。结果,波士顿当地的劣质咖啡令他十分恼火,他讲道:“那咖啡的味道实在可怕。就算能找到散装咖啡,那也是装在了老旧的茶叶香料店里的塑料桶中,味道简直就是用漆成棕色的木球磨成的锯末,糟糕透顶。”豪厄尔意识到提高咖啡质量是“符合美学标准”的要求,于是就在哈佛广场与一个冰激凌店和奶酪店合租了一块门店,开了“咖啡关系”这家小店。当时店里只有几个座位,天花板都是钢丝网和胶合板,但是在这里顾客可以亲眼看见在一个柱形容器中调制新鲜咖啡的全过程。与皮特的店不同的是,“咖啡关系”一炮打响。豪厄尔对我讲:“当时我们的咖啡根本不够用,简直要因为太过供不应求而濒临破产。”

但将咖啡烙上社会印记,以至于后来帮助星巴克步入上升通道的还是南加州的香啡缤咖啡店。这家店始创于1963年,位于洛杉矶的布伦特伍德,店主赫布·海曼本只想通过吸引附近高档住宅区贝弗利山的社会名流和富人,让生意更上一层楼,结果却更胜一筹,这些上流社会人士对这里简直是情有独钟。如果说皮特的咖啡店好比是大教堂的话,那么香啡缤就是好莱坞的红地毯。美国著名节目主持人约翰尼·卡森在这里调制过咖啡;奥斯卡奖得主贾森·罗巴兹一次就订了50磅的咖啡,以供其在百老汇巡演时饮用;海洋摄影师雅克·库斯托还让海曼给他准备咖啡套装,以便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港口都能收到咖啡。好莱坞的一半明星都有海曼的家庭电话,以防咖啡告罄时的紧急之需。美国八卦杂志《国民问询报》(National Enquirer)甚至愿意出资5 000美元向海曼打探明星们到底喜欢喝什么,但是,“让他们见鬼去吧”,海曼这样对我说。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