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荷兰人带来的精品咖啡(4)

星巴克:关于咖啡、商业和文化的传奇 作者:(美)泰勒·克拉克


他说:“虽然这些名流都来光顾我的咖啡店,但我从未在墙上悬挂他们的照片,我也不会大惊小怪或是从中牟利。他们就是喜欢这里,他们人都很不错。也许有那么一两个我不是很喜欢,我不愿提及他们的名字,但有几个明星在付账时确实不那么痛快。”在这些令海曼需要谨慎相待的客人中间就包括罗纳德·里根在内,当他还是加州州长时,有时会偕太太南希(她喜爱品茶)一同前来,而且还总是执意用个人支票付账。主演影片《十二金刚》(The Dirty Dozen)的李·马文,这位长着方下巴面庞和一头银发的男子对海曼的咖啡更是情有独钟,他经常会在柜台后面帮忙干活,这纯粹是兴趣使然。

对咖啡狂热的美国人数量开始缓慢增长,但是一次发生在遥远国度的自然灾害使得咖啡热迅速升温。1975年7月,巴西出现了几百年未遇的寒潮,黑霜细菌使150亿株咖啡树死亡,当年预计的咖啡产量也损失了一半以上,咖啡价格即刻飙升。但是这个对巴西咖啡农而言的悲剧,对于精品咖啡烘焙商而言却是极大的好事。突然之间,他们的产品价格与罐装咖啡相比相差无几,这就使得很多对咖啡味道表示不满的人们开始尝试调制咖啡。当时即便是最昂贵的咖啡,一杯的成本也远远低于一罐苏打水,这种奢侈的享受对很多人而言都可以承受得起。萧霍这样解释:“如果要定制一辆豹皮座位的宾利车,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如果要定制一件衬衫,也需要300美元。所以,该买点儿什么好呢?就来一杯亲自为你烘焙、研磨的咖啡吧,只需花费4美元。”

这一运动逐渐初具规模,开始不断有传闻出现,称有人靠做调制咖啡生意发了财,因为装钱的匣子已经塞得满满当当,再也放不下了,只能将大把的钞票塞进口袋。因为担心大品牌会出面干预,借助自己的强大财力将这些羽翼未丰的小企业挤出市场,于是众多小型咖啡烘焙公司于1982年组建了“美国特种咖啡协会”以增强实力。(之所以使用“特种”的字样,是因为“精品”一词已被滥用,丧失了其应有的含义。)即便特种咖啡协会会员在不懈地传播相关知识,并资助宣传推广,以便让美国人了解优质咖啡,但与此同时美国的咖啡巨头还在忙于彼此倾轧,完全忽略了特种咖啡协会的存在。任何一家小型咖啡烘焙企业都无力将精品咖啡提高到国民意识的高度,但远在太平洋西北地区,却有一种奇特的现象正在萌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